•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好書滋潤人民心田

2021-07-29 08:5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2019年7月,記者到陜西西安採訪第29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在展場看到一組陜西的出版數字:

  1949年,出版圖書品種12種,出版數量近200萬冊,發行網點91處;

  1959年,出版圖書660種,6852萬冊,發行網點653處;

  2009年,出版品種5779種,共2.04億冊,銷售發行網點3180;

  2019年,出版圖書8387種,共2.3億冊,發行網點5716處。

  這組數字令人震撼。它反映的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陜西一地出版能力、發行能力和精神産品生産能力的跨越式增長和繁榮,還折射出伴隨文化消費購買力提升而來的人民對知識和文化的渴求。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早期革命出版起到了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動員民眾反帝反封建的巨大作用。無數胸懷理想的青年,讀著《新青年》《共産黨宣言》《紅星照耀中國》等紅色出版物,走進了革命陣營。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80%為文盲,居民每人平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幾乎為零,閱讀只是文化精英的事情。黨和國家大力掃盲,實行全民義務教育。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2015年,中國的文盲率已降至3.6%。2018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226元,佔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的11.2%。

  讀者的閱讀意願和購買力決定了出版物的多寡。如今中國共有580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圖書約50萬種、總印數100億冊,分別是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出版期刊10139種、總印數22.9億冊,分別是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2019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超千億。

  圖書是最奇妙的寶藏。從古至今,人類把自己認識生命、認識社會、與自然交集中獲得的所有知識、情感、智慧都貯存在書中。它以豐富的調性承載著古今中外人類的精神文明,標識著人類精神可以達到的高度。

  讀書,讓人看見——看見陌生的、新奇的世界,看見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觀點,看見自己固有卻不自知的偏見,看見美好的生活和思想。閱讀中,你不再是平凡的你,世界也不僅是你眼中的世界。

  閱讀,讓人獲取——獲取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審美體驗。它是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的思維過程,能夠提升人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準,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和品格。圖書內容的品質和閱讀的普及程度,關係到整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養,關係到人心向背和國家民族的未來。

  2012年,“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被寫入中共十八大報告,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2016年12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佈《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大國閱讀新時代起航。

  國家一方面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如公共圖書館、社區閱覽室、社區書屋、城市書房、報刊欄、農家書屋等,一方面開展機關企業/校園讀書活動、社區讀書會、城市讀書節、書展書市、城市讀書大講堂等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國民閱讀率持續穩定增長。今年4月公佈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3%,每人平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0本,每人平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29本。手機閱讀和網路線上閱讀成為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的主要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年輕時即博覽群書,涉獵了當時所能找到的各種書籍。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類文明是由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面對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為建成文化強國、築起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圖書出版、發行以及全民閱讀工作任重道遠。

  出版機構要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圖書,體現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何謂精品?習近平總書記説:“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中共十八大以來,既能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傳播時代價值,又具社會影響力、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主題出版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特色出版形態,得到了國內外市場的認可。在這種形勢下,主題出版要力戒浮躁,給作者充裕的時間研究、寫作。主題出版物的內容不限于政治理論、哲學、經濟學等學術作品,也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等可讀性強的作品以及自然科學、技術等專業作品。視野要開闊,題材要多樣,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打造傳世精品。

  要以人民為導向,出版群眾喜聞樂見的好書。出版機構要深入研究人民所關切、所需要的內容,選取能激發百姓情感共鳴的題材,尊重讀者,採用百姓所喜愛、所接受的表達方式,多出版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優秀作品,用豐富的題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讓好書抵達百姓身邊。上世紀70年代,全國只靠不超過1萬家新華書店發行圖書期刊。2019年,中國實體書店達16萬家,被日本《東方新報》稱為“史上最多”。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電子商務深深介入圖書發行領域,並佔據越來越大的份額,一方面使得圖書購買更加便捷,但另一方面也讓讀者與圖書具體內容更為隔膜。我們不但要大力扶持實體書店的發展,讓讀者容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還要讓公共圖書館、社區閱覽室、社區書屋、城市書房、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更加接地氣,成為百姓願意走進來、能夠深入閱讀的地方。

  讓圖書走出去,讓世界人民了解熟悉接受中國的形象、文化和魅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想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想知道中國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我們的出版物要注重研究國際傳播的規律,利用好新媒體,採用對方的語言體系來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相信中國的出版必將越走越遠。(張稚丹)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