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望富春·山水迴響——劉墉臨《富春山居圖》特展”即將開幕
“公望富春·山水迴響”——劉墉臨《富春山居圖》特展
所見表作《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作,素有“畫中蘭亭”之稱,被奉為中國山水畫之皋圭,為歷代畫家必摹之作。董其昌臨後呼曰:“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
《富春山居圖》始作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至正十年完成。傳世《富春山居圖》有真偽兩卷,以受贈人命名分為“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乾隆皇帝先得“子明卷”,以為真跡,愛不釋手,于上題跋一題再題,竟有55則之多,最後在畫首隔水處寫下“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嘆為觀止,封為“畫中蘭亭”。後又得“無用師卷”,他不能認錯,遂與前卷一併收藏于紫禁城畫禪室中。這倒讓真品“無用師卷”保持了原來清凈面目。“無用師卷”“子明卷”孰真孰贗,經歷代專家辨認,已有定論。
《富春山居圖》有一段著名的既傳奇又令人心痛的故事,傳至明萬曆宜興人吳問卿,臨終焚之以殉,幸虧其侄從火中以他圖易出,然已燒焦前一段。從此,《富春山居圖》分為大小兩段,大者“無用師卷”,小者即“剩山圖”(吳湖帆命名)。“子明卷”係後人所臨,合卷完整。如將之與“無用師卷”“剩山圖”並觀,兩卷構圖大致無二,只是前者少頭,後者缺尾。幾經歲月荏苒,“無用師卷”與“剩山圖”身首分離。今“無用師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為浙江省博物館所藏,分隔海峽兩岸。
201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談到兩岸統一願意時,希望《富春山居圖》永遠合璧。他動情地説:“畫是如此,人何以堪?”2010年庚寅年,距黃公望完成《富春山居圖》創作的元至正十年庚寅年,相去660年,距遭“火殉”庚寅年相離360年,真是歷經數百年的滄桑。經兩岸有識之士的努力,2011年,“無用師卷”與“剩山圖”終於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聯輝成真,世人矚目。
祖籍杭州臨安、生活工作于美國的臺灣著名作家、畫家劉墉先生在《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期間,懷著激動的心情數次親往展廳,細心觀賞,心摹手追。最後他得以完成集“無用師卷”“剩山圖”與“子明卷”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臨作。他在寫臨《富春山居圖》的心路過程一文中説到:“首身相失三百六十餘年,終於2011年兩岸文物交流,得在臺北故宮合璧。余當時即欲臨摹此圖,惜因展覽轟動觀者如堵,未能狎觀為憾。2016年春返臺,赴故宮欣賞‘董其昌特展’,而《富春山居圖》因曾經玄宰收藏赫然在焉,且觀者寥寥。機不可失,加以新居與故宮相鄰不遠,乃日日往返,心摹手寫,將“無用師卷”“剩山圖”與“子明卷”合而為一,整合此作。後生斗膽如許,不免效顰之譏,但見佛陀拈花,不禁微笑耳。”激奮的心情躍然紙上。
2016年底,帶著遊子鄉愁回到故里杭州的劉墉,向浙江美術館無償捐贈他所藏31件近現代名家書畫精品。2017年4月,浙江美術館舉辦“書卷江山——劉墉作品展”,他又將剛完成不久的《集“無用師卷”“剩山圖”與“子明卷”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長卷捐贈給浙江美術館。
值此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十週年之際,特舉辦劉墉先生臨作特展,再續富春前緣,祈望《富春山居圖》永遠合璧。
劉墉,1949年生於中國臺北,祖籍浙江臨安。著名畫家、作家、演講家。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廈門大學客座教授。著有藝術理論、文學作品百餘種。
劉墉是當代公認的才子,在藝術、文學、語言、戲劇、新聞上都卓然成家,而且成名極早。他不但是獲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係展第一名的高材生,也是臺灣山水及花鳥走獸大師黃君璧、林玉山的入室弟子,著有《白雲堂畫論畫法》《林玉山畫論畫法》。加上他留學美國的西畫根底,繪畫修養十分全面。23歲便應邀參加亞細亞現代美展,25歲應邀參加歷屆臺灣美展,29歲應聘為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31歲成為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曾舉辦個展30余次,作品被海內外許多博物館收藏,出版有《劉墉畫集》《 劉墉的藝術世界》《劉墉的情與藝》《像畫一樣美麗》等畫冊。
劉墉“觀物精微”的寫生功力和文學素養,使他的作品信手拈來都韻非凡、自成一家。他的山水畫,融合了“沒骨花鳥”的筆觸,獨創沒骨皴法,最擅描繪空間氛圍的豐富色韻,又以他獨有的“噴染皴擦法"創造陰陽立體的夢幻情境,而有“夢山水( Dreamscape )”之稱。他的花鳥畫,非但能表現物態、物形與物理,更能由“移情入物”達到“物我兩忘”,于靜態中散發飛舞靈動之美,被評為“時有過於惲壽平”。他最著名的藝術理論是以《劉墉山水寫生畫法( Ten Thousand Mountains)》專著實證中國繪畫的符號象徵主義。
作品欣賞
(橫屏觀看)
《富春山居圖》 劉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