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建築史學刊》創刊:從歷史走向未來

2021-05-24 08:5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築的研究。”——梁思成

  《建築史學刊》/主辦:機械工業資訊研究院 清華大學

  建築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是凝固的歷史,是見證人類文明歷程的活化石和寄託人類情感的載體。建築史學,是隸屬於建築學科的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學科。

  建築史的歷程中,融合著嚴謹穩健、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融合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建造靈魂與指導思想;融合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産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自20世紀初,學界就開始了對中國建築史的關注。自1929年朱啟鈐先生創立中國營造學社始,梁思成、劉敦楨兩位先生及一批學界同仁對中國古代建築領域展開考察研究,才真正開啟了中國建築史史學建構與中國古代建築體系之科學探究的學術歷程。並且伴隨著學社建立,近現代中國建築學學科領域第一本學術期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也于1930年隨之誕生。

  20世紀 80年代以來,學術氣氛日益濃厚,學界對中國古代建築史、園林史與城市史的研究得以進一步拓展與深入。同時,外國建築史、外國近現代建築史、中國近代建築史、中國鄉土民居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個以眾多高等院校建築史、藝術史、建築考古等教學研究單位和相關科研部門為主體的建築史學學科體系。

  由於建築史論文所要求的歷史嚴謹性與理論縝密性,希望有自己學科專屬的理論與學術平臺的願望由來已久。自從上世紀30年代起,從《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到梁思成先生創辦的《建築史論文集》,從多輯《建築歷史與理論》再到清華大學組織出版的《中國建築史論彙刊》,無數建築史學界同仁上下求索、不斷探尋,在幾十年間變換浮沉的學術環境中從未放棄初心與理想。

  終於,經過建築史學界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機械工業資訊研究院、清華大學和中國建築學會的鼎力支援,一本專屬於建築史學領域的學術期刊——《建築史學刊》最終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並得以發行。這本學術期刊的創刊號在2020年也就是中國營造學社成立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創刊90週年之際出版問世,這對建築史學界甚至建築行業都是一件歡欣鼓舞的盛舉。

  “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建築史學是我們國家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這其中積澱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與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建築史學刊》將傳承《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的學術精神,立足於中國建築史研究,致力於從學術層面,深入發掘中國建築的優秀傳統與文化底蘊,探究中國建築發展規律,向世界展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內涵,努力使獨樹一幟的中國建築,屹立於世界優秀建築之林。並本著開放的心態,刊載外國建築史相關成果,成為中外建築歷史與理論領域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建築史研究,如梁思成、劉敦楨等前輩學者,既有深厚史學功底與紮實理論根基,又有敏銳科學思辨與嚴謹邏輯論證。後學之輩,亦當遵習前輩之學術品位,積澱藝術修養,夯實治史功底,拓展學術視野。

  中國建築是延續千年的工程技術體系,是祖先留下的珍貴藝術遺産,更是民族文化的具體生動表達。研究建築歷史,汲取傳統智慧,不僅能為當前建築創作提供指導,更是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在傳統媒體日漸式微的今天,《建築史學刊》逆風啟航, 繼承的是從梁思成、林徽因等學術先賢起一代代建築史學人的執著與堅守,肩負的是新時代、新思想下我國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使命和希望。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