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永恒的經典之作(經典流芳)

2021-04-12 09:1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圖①:哈夫利切克大街17號的浮雕紀念牌,伏契克曾在此居住。
  圖②:《絞刑架下的報告》中文版封面。
  圖③:《絞刑架下的報告》獄中手稿封面。
  資料圖片

  捷克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歷史背景孕育了諸多著名作家,他們的作品為中國讀者所熟悉:卡夫卡的《變形記》、哈謝克的《好兵帥克》、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和塞弗爾特的《世界美如斯》等,這些人類文明精品以特殊的文學色彩和歷史經驗、別具一格的民族特徵和充沛詩意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作家伏契克用生命書寫的《絞刑架下的報告》。

  1942年4月24日—1943年6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拉格龐克拉茨監獄267號牢房,捷克作家、記者尤利烏斯·伏契克被囚禁411天,167張規格不一的紙片上留下了他不朽的經典《絞刑架下的報告》,將高聳鐵墻內那段沉默的歷史,記錄為永恒的證詞。

  “我們的牢房是朝北的。只有偶爾在夏季晴朗的日子裏,才能看到幾回落日。唉,老爹,我是多麼想再看一次日出啊。”“我是多麼喜歡那廣袤的曠野、陽光和風……”

  ——《絞刑架下的報告》

  英雄主義書寫是文學的永恒主題之一。人性自有的光輝,讓人在痛楚中依然涌起由衷的豪情。

  在首都布拉格,城市的街道、橋梁、地鐵站等公共設施曾以這位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布拉格市民喜聞樂見的伏契克公園被親切地稱為尤爾達福爾達(伏契克昵稱)。每年在早春二月開啟的遊園會,讓這個洋溢著歡樂氣氛的中心公園人頭攢動,人們舉家欣然前往,在陽光沐浴下流連忘返。以伏契克的名字來命名這座公園最恰當不過,這位生命被定格在40歲的反法西斯鬥士,以樂觀主義的無畏氣概和頑強生命力感染了無數人。

  在捷克西部城市比爾森,哈夫利切克大街17號,那棟居民大樓外墻上赫然挂著金屬浮雕紀念牌:1913—1937年間尤利烏斯·伏契克曾在此居住。

  1903年2月23日,伏契克出生於布拉格,愛好戲劇的父母賦予他樂觀開朗的性格。在他10歲時全家從首都西遷,因父親在比爾森謀到了劇場的表演角色。這座緊挨德國,以能源、機械製造和啤酒釀製而聞名的工業重鎮,給予聰明伶俐的小伏契克另一種成長氛圍和人文滋養,他幾次在戲劇舞臺上客串童星。他熱愛學習,關心時事,第一次世界大戰迫使他的父親進入斯柯達工廠辛苦勞作,這位理科高中生開始給左翼雜誌投稿,展露出不尋常的文學才華和意志擔當。此時,小伏契克對革命者的好感與嚮往開始萌芽,伴隨一生的縮寫筆名“jef”應運而生。

  1921年,18歲的伏契克重返布拉格,入讀查理大學哲學院,之前他已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産黨。《無産階級詩歌解讀》是他選擇的第一篇課堂報告,隨後,他撰寫的文學評論和戲劇評論陸續在布拉格左翼期刊發表。大學畢業後,他出任《創造》週刊和《紅色權利報》編輯,所在刊物成為進步作家、詩人和知識青年的陣地。1930年和1934年,他先後兩次訪問蘇聯,《明日已在昨天呈現》和《在愛的國度》是他有感而發的報道。

  二戰爆發,納粹德國佔領捷克全境。此時,伏契克已在捷共中央第二秘密委員會工作。他義無反顧參與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翻譯“五一”手冊、《蘇維埃憲法》和《布爾什維克歷史》,出版地下進步刊物。他因政治見解和活動多次被捕。擅長化裝的他,又多次從警察眼皮下逃脫。

  1942年4月24日,伏契克被蓋世太保逮捕,隨後被叛徒指認,關押在龐克拉茨監獄逾一年。1943年6月9日被轉送柏林受審,9月8日在柏林勃洛琛斯監獄被處以絞刑。

  英雄就義,國際社會為之矚目和敬仰。為紀念伏契克,1950年第二次世界和平大會授予他“國際和平獎”。

  “我現在正從死神手裏竊取來一點時間,抓緊寫一些捷克文學的札記。請你銘記那位將我的手稿轉交予你的人,正是他使我不至於從人世間完全、徹底地消失。他給我的筆和紙,喚起我那種在初戀時才有的感情,引發出一種難以名狀的心緒。”

  ——1943年3月28日伏契克給妻子古斯塔的獄中書信

  1945年二戰結束後,走出蓋世太保牢房的伏契剋夫人輾轉找到了龐克拉茨監獄的捷克看守阿·科林斯基,是他給伏契克提供寫作機會,讓他記錄下了被捕和監禁的過程與獄中刑訊,表達對生命的渴望,對親人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是他把一張張寫好的紙片悄悄帶出監獄,那一頁頁寫滿深思熟慮的文字並且編了頁碼的手稿,曾經藏匿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人手裏。這一年秋季,經伏契剋夫人整理而成的8章《絞刑架下的報告》首次面世,伏契克以鮮血和生命完成的這部紀實文學力作,深深震撼了讀者,出版後獲得廣泛共鳴與熱烈反響,幾十年裏先後被譯成90多種語言,在不同國家發行,産生深遠影響,其中捷克語版本多達40種。2008年,為紀念伏契克誕辰105週年,布拉格奧托出版社與工人運動博物館聯合推出影印版,除完整的作者手稿外,還收錄了70多張照片和原始檔案資料。編者説,這部自傳體作品之所以具有可讀性,既有獄中囚禁生活的真實體驗和從容赴死的主題因素,也緣于著作的文學敘述品質。

  在捷克著名文學評論家F·X·薩爾達眼中,伏契克是他最有稟賦的弟子之一,他珍視民族傳統,在遭受納粹蹂躪和死亡威脅的戰爭年代,書寫下關於捷克文學本質的篇章。

  英雄怎會在人世間消失?1948年,捷克總統哥特瓦爾德追授伏契克象徵最高國家榮譽的白獅勳章。1961年,《絞刑架下的報告》被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

  上世紀50年代,由其他語言轉譯為中文的《絞刑架下的報告》在中國廣為流傳,對青年一代具有很強的教育和鼓舞作用。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委託著名翻譯家蔣承俊從捷克語原文翻譯。2005年適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這部經典重譯本,由我承擔翻譯工作。

  《絞刑架下的報告》是永恒的經典之作,它是對歷史的見證,激勵人們時刻保持清醒,對納粹主義保持警惕。貫穿全書的人文主義和樂觀精神凸顯了其社會價值,它為我們呈現一位熠熠生輝的坦蕩的共産黨人形象:他對信仰的事業忠貞不渝,在政治目標中尋求人生真諦甚至不惜付出生命。這部書展示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呈現出個人擔當與民族命運的深層關係,它豐盈的道德力量和堅貞意志直抵人心。

  這樣平凡而偉大的經典作品,在當下多元文化構建中仍然成為亮點,引發讀者關注、尊崇和傳承,因為它包含了歷史的記憶,包含了一個民族視為至寶的精神財富。正如捷克人所説:不管過去、現在和將來,伏契克永遠是我們國家的英雄。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11日 07 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