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非遺如何走向市場?——來自貴州代表團分組審議會的熱點話題

2021-03-09 08:2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題:非遺如何走向市場?——來自貴州代表團分組審議會的熱點話題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馬曉冬

  7日下午4點多,記者進入貴州代表團分組審議現場時,正趕上一場熱烈的討論。

  “中央財政設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但只針對國家級的非遺項目和國家級傳承人,而在基層還有更多的非遺。”貴州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農民楊昌芹代表説。

  楊昌芹是貴州省級非遺“赤水竹編”傳承人,她開辦的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為當地近百位貧困戶和留守婦女提供了工作崗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讓楊昌芹尤為關注。

  “非遺是每個地方的特色,也是鄉村振興的文化支撐。”楊昌芹説。

  銅仁市萬山鎮電商服務中心負責人華茜代表接話説,近幾年和非遺文化傳承人也有過合作,但銷售效果並不好,成本高是最大的問題,民族傳統文化要和市場結合,非遺元素也要和時尚相結合。

  主持會議的貴州省委副書記藍紹敏代表也加入話題:“我們民族的東西有兩個價值需求,一個是藝術價值需求,一個是實用價值需求。實用的價值需求就一定要有實用的價格讓大眾去接受。”

  他舉了自己調研的例子:“貴州的貴銀很有名,但做出來的東西比別的地方貴,因為我們是全手工,人家是半手工。咱們銀藝大師做一把銀壺,賣30幾元一克,但在網上買一把銀壺,價格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我們一定要找準定位,否則做的東西沒有市場競爭力。”

  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代表緊接著拋出了問題:“非遺怎麼從展品變為商品?”

  “應該把非遺的元素融入時代審美,開發各種應用場景。”楊昌芹説,我們開發私人訂制産品、限量産品等,還和外地的美術院校合作進行校外實踐創作,完成他們的畢業作品。他們有設計,我們有手藝,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成就。這些方式效果都不錯。

  宋寶安説,兩會後,要組織學校藝術設計院的老師去調研,怎麼在保護中開發、發展非遺。

  工信部科技司司長劉多代表説,非遺若是只保護而不用,最後就會失傳。我們的手藝人都是靠經驗,産品沒有標準化,只能作為收藏品。一定要實現標準化、工業化、産業化,成本才能降下來,非遺才能發展壯大。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