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平“語”近人》為講好“四個自信”提供了示範樣本

2021-03-02 08:4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不管是對一個人來説,還是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來説,自信都至關重要。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有了“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的豪邁,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地開闢新天地、創造新奇跡。只有內化了的“四個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而“四個自信”的內化於心和外化于行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觀察體悟,也離不開方法得當的宣傳教育。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正在熱播,得到了各方關注。節目聚焦初心、信仰、忠誠、擔當、愛國、誠信、創新、綠色、共用、自信、奮鬥、夢想等話題,內容涵蓋黨員領導幹部黨性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發展理念、中國夢等方面,闡述過程環環相扣,由講話還原、從經典釋義、到現實著力、以案例用情、用詩詞結尾,為我們積極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提供了理論大眾化的新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説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的底氣來自於歷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也是最好的營養劑。一蓑煙雨,悠悠紅船,從南湖出發,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踏上了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百年征程。從建黨到建國,到我們走過改革開放的40年,走過新中國的70年,走到中國共産黨的100年,再到接下來繼續踏上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時間和歷史不斷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只有共産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産黨才能發展中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鬥歷程,就是“四個自信”最堅實的歷史根基。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舉國一心、團結奮戰,打贏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國內生産總值邁上百萬億元新臺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事實勝於雄辯,這些都是我們講好“四個自信”的絕佳素材和信心基石。
  作為一檔理論宣傳教育的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已經播出了兩季。節目打破了觀眾對於傳統理論類節目的刻板印象,情景交融,娓娓道來,通過詩詞咏誦、理論解讀、現場對話等形式,借助現代媒體技術手段,為觀眾呈現了一道理論大餐和一場思想盛宴,也為我們講好“四個自信”提供了參考借鑒和示範樣本。
  以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播好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在話語轉換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嘗試,既有口頭語言,又有書面語言;既有典故,又有案例;既有嚴謹的理論,又有自然的交流;既有充滿哲理、溫情脈脈的典故詩詞,又有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隨和、語重心長的用典原聲。同樣,給大眾講好“四個自信”也不同於“四個自信”的學理研究。受眾的知識構成、學歷背景是多種多樣的,需要將學術味和理論感轉化為大眾味和親切感,讓大家願意聽、能聽懂、能吸收、好消化。大眾化、通俗化的理論宣講是我黨的傳統法寶,在革命年代,從湘贛邊界,到安源煤礦,從長征路上,到延安聖地,處處是我們黨的傑出領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動群眾、武裝群眾的生動素材。
  以情動人。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殷殷囑託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裏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我們要帶著感情做好群眾工作,也要帶著感情做好理論宣講工作。《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實現了多重情感的交融互動,入耳入腦入心。節目中有習近平總書記原聲回放的飽含深情和語重心長,有長征中陳樹湘斷腸明志、紅軍戰士一塊銀元交黨費的催人淚下,有新時代紅其拉甫邊防哨所不畏艱苦、勇於擔當的感人肺腑,有上海市兒童醫院和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共同救助藏族兒童故事的百感交集。每一期節目在結束前,還會安排經典誦讀人跟觀眾互動領讀,共同吟誦賞析本期節目的相關典故和詩文,加強對內容的感知。經典誦讀每人平均是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專業主持人和播音員,從聲音到表達到情感都極具張力,增添了共鳴,昇華了情感。講好“四個自信”同樣需要做到用真情打動受眾,用共情感染受眾。
  以理服人。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説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説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電視理論節目不僅要追求在一個時間段內點燃受眾的情緒,除了時效性還需要追求實效性,追求受眾對於宣講內容長時段和深層次的認可,並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去指導自己的實踐。因此,理論宣講不僅需要在情感上做到打動人、感染人,還需要做到以理服人。《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特別安排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擔任思想解讀人,同時還有10余位來自高校的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結合教學實踐闡述和注解,提升了理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講好“四個自信”需要講好“是什麼”,包括對概念的明確澄清,對理論的精細講述,對案例的生動講解等。講好“四個自信”還要講好“為什麼”,要講清楚歷史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案例與論點的支撐關係,講清楚“所以然”和“所以必然”,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以文化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代代傳承,正是其內在的文化精神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從中國古代經典名句入手,激活經典名句和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力量,講出了傳承性;同時完整呈現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場合和語境,講出了現代感。典故和詩詞的背後是智慧和精神,是傳統和文化。我們不可能在傳統的荒野上構建現代的大廈,也不可能在文明的沙漠中蓄滿能量的水池。通過在經典中闡釋新思想,在新思想中傳承經典,既能實現經典和新思想的珠聯璧合、交相輝映,也能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滋養。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立足黨的百年曆史新起點,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有理由講好“四個自信”,也有方法講好“四個自信”,凝聚更多共識,形成磅薄合力,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作者:徐川(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基地研究員)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02日 10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