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景回望武漢“封城”抗疫 長篇報告文學《第76天》獲讚

2021-02-01 08:4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1月27日電 (記者 高凱)“站在時間的背面,歷史正從庸常的生活中呈現,平凡的事物被賦予意義,就像俯瞰山川地理,看見那個拐向——《第76天》將一段重大歷史從生活中打撈出來,這不僅是作者對自己的交代,也是對我們時代的交代。”著名批評家、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日前在京表示。

  著名作家熊育群的長篇報告文學《第76天》以時間為軸線,全景式記錄了2020年武漢、湖北及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抗擊新冠疫情的時代畫卷。

  熊育群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第十三屆冰心文學獎等,多部作品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匈牙利、埃及、約旦、伊朗、日本、英國等國翻譯出版。

  《第76天》是熊育群創作的一部抗疫題材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在《第76天》中,作者著力刻畫武漢“封城”至解禁76天裏的世情人心,面對疫情中國人民不屈的力量,各地人民眾志成城援助湖北的國家大義、同胞之情;寫出了2020年中國抗疫這一國家偉大復興道路上的艱難時段,以及這個時段裏一幕幕洪波涌起的歷史大風雲。

  “這是一部可以和‘偉大’聯繫在一起的書。”在該書日前舉行的線上活動上,李敬澤直言,面對武漢“封城”抗疫這樣一個持續76天的重大事件,“其實我們特別需要一個全景式的視角去書寫,因為在這個全景中,我們能看到很多新的東西,很多我們身在其中,在此時此刻、彼時彼刻不一定看得清楚的東西。”

  他指出,熊育群的《第76天》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在他的書寫中,整個武漢人民的奮鬥,整個武漢人民在中國人民傾盡全力支援下的奮鬥,所呈現的那種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人性的方方面面的豐富意義,得到了更有力的呈現。

  當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評價稱,《第76天》是一部求真求實的紀實作品,“關於新冠疫情的史實能記錄到現在這樣很不容易,寫小説的時候可能對事實保持五六成就了不得,作為一部紀實文學,《第76天》做到了九成以上的準確,我覺得已經相當不容易。因為涉及那麼多人,那麼多事,作者採訪、綜合各種資訊,需要嚴格審核、甄別。這種工作方式是理科的工作方式,每個事都要求真求實,熊育群老師是用理科的思維做了一件文學的事情。”

  對此,熊育群坦言,“我希望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實,有時採訪和搜尋資料就像偵探似的,一層層深入,一個個疑團破解,重要的事件和細節我堅持搜尋旁證材料,有的甚至通過三方印證。”

  現場連線中,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瞿昭暉數度哽咽,她坦言,拿到書讀到關於自己的那幾頁,當時就哭了,很多事情仿佛又從頭過了一遍,看到自己親身經歷的那些故事,百感交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翻到了自己的故事。書上寫了好多頁,説長也長,説短也短,很多事情仿佛又從頭過了一遍。新冠疫情雖然很可怕,當時我們在其中的人其實並沒有想太多,包括後來很多人説我們是英雄,其實我們當時沒有想這麼多,就知道我們要去完成這個事,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是非常艱苦的,但還是有很多收穫,我們感覺到任何時候自己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醫院、有國家給我們做後盾。疫情之後,我們整個科室的人也變得更加團結,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感謝熊育群老師,感謝他用細膩溫暖的筆墨,幫我們記下了這段歷史。”

  黎婧是武漢疫情中一位特殊的患者,她一面親歷“戰疫”,一面用生動的畫筆和質樸的文字創作了《2020武漢日記》,記錄方艙醫院裏援鄂醫療隊的白衣天使們,她的樂觀和堅強治愈和溫暖了萬千人。熊育群的《第76天》書寫了黎婧的經歷和故事,通過她的視角書寫了武漢方艙醫院裏發生的真實故事。關於這本書,黎婧説,“熊育群老師在創作這本書的時候聯繫到我,希望把我的這段經歷寫到書裏。在創作過程中,他反覆跟我溝通了無數次,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又回憶起了當時的心情,感覺熊老師把我從現在又帶回到之前的那個情景之中了。”

  熊育群坦言,“寫作總有遺憾,尤其牽涉全社會的歷史性大事件,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也一樣很多,不能盡書。眼界所及,我只能依據創作的規律和需要作出取捨。書中所寫只是一個個代表,旨在通過他們來表現疫情暴發時的情形和抗擊疫情的主要歷程,表現我們這個時代遭遇災難時人們的所作所為和精神狀態,彰顯偉大人格和精神力量,思索面對疫情應有的態度、科學的作為以及今後須吸取的經驗與教訓,反思人類的生存方式與文明的方向。”(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