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年藝術家修復石窟造像引爭議 官方正在調查

2020年10月16日 08:43:00來源: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趙實 實習生 李哲

  一位青年藝術家的個人創作,引發了一場關於文物保護的爭議與討論。

  10月12日,重慶十方藝術中心“我佛”藝術個展開幕後的第二天,有關展覽內容的質疑風暴,讓這場展覽戛然而止。

  展覽展出的,是青年藝術家褚秉超于2014年對在甘肅、陜西、寧夏三省份找到的50余尊石窟造像進行創作前後的對比照片。“每尊造像不僅是由我親手修繕,並在修復時我還將自己的個人形象和對佛像的理解以及當時的心情一併融入造像之中”。他在展覽簡介中自述道。

  此舉隨即遭到了部分網友的質疑,認為這是對文物的破壞。而爭議的核心在於,褚秉超所修復的造像是否為文物,以及在田野間自行發現的、未被官方保護的文物,是否可以自行修復創作。

  10月14日,通過對展覽方所提供的修復前的照片進行鑒別,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副教授于春證實,褚秉超所修復的石窟造像確為古代文物,而無資質的非專業文保人員擅自對文物進行修復的行為,或將承擔一定責任。

  在展覽宣傳中署名學術顧問的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學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則回應澎湃新聞稱,展覽方的做法是單方面的,開幕時他也並未到場,“開幕後他們給我發過來我才知道我當了學術顧問。”

  14日下午,甘肅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已從多渠道了解到褚秉超自行修復創作石窟造像一事,目前,該局安全督查處正在進行相關取證調查。

  在漩渦中停展的“我佛”

  褚秉超1986年生於甘肅平涼,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雕塑係,作品創作包括雕塑、裝置、影像、出版等。

  他在這場名為“我佛”的展覽介紹中自述,這是一次在甘肅、陜西、寧夏三地尋找殘損的石窟造像,並根據造像的開鑿年代、地域差異、物體形態等風格特徵對其進行修繕的工作。

  “在歷時一年的時間裏,我修補佛像50尊,每尊造像不僅是由我親手修繕,並在修復時我還將自己的個人形象和對佛像的理解以及當時的心情一併融入造像之中。”在展覽的宣傳簡介中,褚秉超自述稱。

  10月10日,“我佛”展覽開幕,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有網友指出,褚秉超並無文博專業背景,卻擅自對石窟造像進行創作性修復,是對文物的破壞。

  10月12日,該展覽的策展人張宏偉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解釋,這些被褚秉超修繕創作的造像並沒有被當地列入文物保護範圍,大多發現于田野,沒有任何保護標識,且修繕材料為泥胎,可自然脫落,至今大多數已恢復原狀。

  此説法遭到了文保專業人士的質疑。著名考古學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特聘教授張建林向澎湃新聞表示,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全國有大部分文物點都沒有定級,這意味著有許多沒有掛牌的文物存在。“只要是古代遺跡,有歷史文化價值,那麼它就是文物。”

  張建林説,除了家傳文物等有明確所有權歸屬的文物之外,其他文物尤其是田野間發現的文物,一經發現都應歸國家所有,應該由國家來處置,“我們在田野考古時挖出的陶片,都是無法定級的,但這也都是文物,個人是不能私自處理的。”

  于春在10月12日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如果當地文物保護部門認定這些造像是文物,且褚秉超並非具有專業資質的文保工作人員,其自行對文物進行修復創作的行為,可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重慶十方藝術中心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該藝術中心本身是一個非營利機構,接收藝術家的展覽申請,為其提供場地和宣傳,藝術家自己出錢參展,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也就是説,褚秉超的本次個展並非營利性。

  但因為這場質疑的風暴,身處漩渦中的“我佛”展覽已經撤下宣傳並停止了展出。

  “我們也希望這個問題能夠經過廣泛的討論和反思。”張宏偉説,但是在充分討論之前,藝術家本人已經承受了較多的網路暴力。

  他告訴澎湃新聞,這個展覽本身是公益性質的,沒有任何收益,目的只是為了向公眾普及現代藝術。在一切爭議都沒有答案之前,不會再考慮繼續此展覽。

  缺席的學術顧問

  此次展覽的署名學術顧問,是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學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

  公開資料顯示,米德昉博士畢業于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歷史學(敦煌學)專業,目前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學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視覺藝術中心特聘教授,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石窟藝術與考古、佛教藝術史。

  有考古專業人士作為學術顧問以佐證這次展覽的權威性,為何褚秉超的這次創作仍被質疑?

  10月13日,米德昉向澎湃新聞表示,直至展覽的開幕,他都沒有到過現場,“開幕後他們給我發過來,我才知道自己當了學術顧問。”

  米德昉説,他與策展人張宏偉是研究生時期的同學,當張宏偉説要在重慶做一個佛像藝術的展覽,想邀請他作為學術主持在開幕式講話時,“以為是一個當代藝術展,便答應了。”

  他解釋稱,在答應之前,自己並不認識褚秉超,也不了解這次藝術展的具體情況,而且自己比較忙,開幕式當天也沒有去過展覽會場,也沒有提供過相應的學術顧問服務。

  張宏偉告訴澎湃新聞,在現代藝術展覽界有一個統一的範式:藝術展在當地舉行時,一般會邀請一位當地研究相關藝術的專家到場,主持展會的學術討論活動,回答觀眾們的相關疑問。如果專家能夠到場發表講話或者支援學術討論,就叫學術主持;如果不能到場,便稱為學術顧問。

  而聘請學術顧問也是現代藝術展的一個主要宣傳手段。張宏偉介紹,現代藝術展的宣傳流程一般由展覽開幕前的第一波宣傳和展覽過程中的第二波宣傳組成,第二波宣傳的主題一般是策展人、藝術家與學術顧問之間的會談。

  他説,他原本打算在第二波宣傳時舉行一個三人會談,屆時邀請米德昉加入其中,“但現在第二波宣傳還沒有開始,事情便停下來了。”

  專業是研究佛教藝術,了解一定文物保護知識的米德昉,在答應張宏偉時,對展覽內容並沒有詳細了解過,而是在展覽開始前才意識到“不對勁”。他説,當時張宏偉發來展覽作品的圖片,他看到後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即褚秉超拿來創作的造像有沒有可能是文物,有沒有跟當地文物部門核實過。但張宏偉向他解釋稱,這些都是路邊找到的無人管理且沒有文物保護標誌的造像。

  儘管張宏偉的解釋否認了這些是文物,但米德昉説,他還是給出了要去跟當地文物部門進行核對的提醒。

  他表示,儘管當時存有疑慮,但因為太忙,便沒有多操心,直到10月10日,展覽佈置已經完成準備開展時,他才知道展覽方已經將他列為學術顧問,而他全程都沒有到過現場。

  專家證實造像確為文物

  褚秉超所修復創作的造像是否為文物,是這場爭議風暴的核心。

  張宏偉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這些被修復為佛像的造像,原本並非全都是佛像,“有些是佛像,有些只是野外發現的一塊凸起的石頭,看著像佛像。因為對藝術家來説,藝術不一定完全是真實的。”

  10月14日,通過對展覽方所提供的照片進行鑒別,于春證實,這些造像確為古代文物。

  她通過對部分圖片的初步判斷,確認圖中造像為古代文物,且有可能是唐代遺留下來的菩薩像。

  通過修復前的圖片還可以看出,這些造像都嵌于石窟之中。張建林向澎湃新聞表示,如果是石窟內的古代造像,則為不可移動文物,“在文物發掘、保護乃至修復的過程中都要更加小心,個人更不能隨便觸碰和處置。”

  對於重慶十方藝術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所説的,褚秉超沒有採用顏料等其他修復工具,是用泥胎進行“保護性修繕”,且修復對象都是石質造像,修復都是可逆的,“就是如果覺得有問題,外面的泥塑是可以弄掉的。”

  于春認為,如果文物本身材質中也有泥,或者上面有彩繪,如果再用泥塑去修復,仍然會對文物本身造成損害,因為泥塑會用到水等介質,這樣的修復會産生破壞性的影響。

  張建林説,從事古建維修、文物保護規劃、文物修復等文物保護相關的專業性工作,都需要相應的國家資質,這些資質需由省一級的文物管理部門予以認定,只有擁有資質的專業文保人員,才有資格對文物進行修復。

  他介紹,通常在進行文物修復之前,專業文保修復人士會給出一個文物修復方案,修復一般都遵循可逆的方式,即修復過程之後是可以還原的,而這種可逆性主要就體現在修復材料上。

  官方:若證實將予以行政處罰

  10月14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甘肅省文物局了解到,已從多渠道了解到褚秉超自行修復創作石窟造像一事,目前,安全督查處正在進行相關取證調查。

  甘肅省文物局安全督查處負責人表示,現在正在就收集到的展覽相關照片與現存的文物記錄進行核查和比對,核實褚秉超所進行修復創作的石窟是否為甘肅省文物局登記在案的不可移動文物。

  該負責人説,已經登記在案但沒有被文物保護單位豎立文物保護標誌的不可移動文物,在甘肅省是普遍存在的,但即使該文物沒有被登記,只要證明其有文物價值,個人私自修復的行為也會受到相應處理。

  甘肅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的工作人員表示,若證實褚秉超所修復的確實是甘肅省登記在案的文物,文物管理部門將啟動相關程式,對文物損害情況進行評估;如果評估證實造成了損害,將根據損害程度大小採取相應的行政處罰。

  針對此事,澎湃新聞記者也諮詢了國家文物局12359全國文物違法舉報熱線。工作人員表示,近兩年也曾接到過對文物進行創造性修復的舉報,但被舉報對象都是具有文物保護專業資質的單位和法人,對於個人私自修復文物的行為,近兩年來還未接到過類似舉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