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寫作40多年,拿過諾獎,莫言為何感嘆“舉步維艱”?

2020年08月03日 09:4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日電(記者 宋宇晟)“這是30年前的一件襯衣。別的衣服都穿不了了,這一件當時肥得不能穿的,現在穿出來卻顯瘦了。”

  2020年7月的最後一天,莫言獲諾獎後的首部新書《晚熟的人》正式面世。在當晚的線上分享會上,莫言這樣向主持人説起自己的衣著。

  莫言寫“莫言”

  相比于這件有點“歷史感”的襯衣,莫言説,“這部書應該比30年還要漫長”,因為書裏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有他小學同學的影子。

  “這一下子回到差不多60年前。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故事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小説裏的人物跟我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地變化、在成長、在晚熟。”

  同樣,莫言自己也化身小説中的人物形象。莫言講故事向來愛用第一人稱“我”,《晚熟的人》延續了這一習慣。只是新書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當下的年齡和身份。

  莫言説,自己既是《晚熟的人》的寫作者,也“作為作品中的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裏去”。

  但書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嗎?

  “這起碼是我的一個部分。”莫言説,自己敢把真實的名字放到小説裏去,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準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解讀都是可以的。

  “我跟小説裏的莫言是在互相對視,我在看他,他在看我。有時候我在生活當中也許不會這樣做,但小説裏他這樣做了;他在小説裏不想做的事,我在生活當中也許做了很多。”

  在莫言看來,這兩個“莫言”既像面對鏡子的關係,像是一個實體對著一個影子的關係,更像一個人看到了自己的分身一樣,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

  舊瓶裏有什麼新酒?

  作為莫言獲諾獎後的首部新書,《晚熟的人》中匯集12個故事。而這些故事都和他的家鄉有關。

  按莫言的説法,這些故事都屬於“知識分子還鄉角度的小説”。

  他自己也説,這樣一個返鄉視角的小説有過很多很多,而且其中不乏成為經典的作品。“我作為高密東北鄉出生長大,然後離開了這個地方的人,若干年後又回來了。這樣的作品我在80年代初期開始寫作的時候,就開始在使用這個視角。到了現在,寫了40多年了,依然在使用這個視角。”

  顯然,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説,這是一個“舊瓶”,但同時瓶子裏又有“新酒”。

  首先是作者本人有了變化。“我的年齡變大了,我的視野可能變廣闊了,我的思想素質是否變深刻了很難説,但是變複雜了是肯定的。因為2012年的諾獎,使我原本的作家身份又添加了一層更加複雜的色彩。”

  莫言説,在這個時候,在當今這樣一個社會,這樣一種身份的人回到故鄉,他所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就要豐富多了。

  “衣錦還鄉”,自然也見證了百態人情。

  因此,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這樣的情節:小説裏的“莫言”,獲諾獎後回到高密東北鄉,發現家鄉一夕之間成了旅遊勝地,《紅高粱》影視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窩”和“縣衙門”突然涌現,“還有我家那五間搖搖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點”。

  這當然有作家誇張的成分,但我們也可以從以往的新聞中“找到大概的原型”。

  另外,莫言第一次在作品中引入了當下社會的“新人”——網路“大咖”高參。故事中的高參靠販賣謠言發家致富。“這樣的人物是時代造就的,也是我過去小説中從沒有出現過的。”

  莫言説,這七八年來自己確實有很多感受,仿佛只能通過這樣的一個角度,才能夠把自己豐富的感受用文學的方式錶現出來。

  “希望自己能夠晚熟”

  在分享會現場,書名中的“晚熟”成了一個頻頻被提及的詞語。

  莫言傾向於把“晚熟”解讀為“一種求新求變、不願意過早地固步自封的精神狀態”。

  他説,“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講,我想,一個作家或者一個藝術家過早地成熟了、定型了、不變化了,他的藝術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不斷地變化,希望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只是難度很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希望自己過早地定型,就是不希望自己過早地成熟,希望自己能夠晚熟,使自己的藝術生命、自己的藝術創造力,能夠保持地更長久一些。”

  但要超越自己並不容易。

  談及眼下的寫作,莫言坦言,“我寫了40多年了,現在舉步維艱,比上世紀80年代初剛開始寫的時候,困難要多多了。”

  莫言面臨的困難來自於他對自己的要求。

  “首先是我自己了解的文學越來越多了,我就知道很多人曾經怎麼樣寫過了。那麼我想,我起碼不應該重復別人用過的辦法。再一個是我自己的作品積累越來越多了。我最低的要求就是不願意再重復過去已經寫過的東西了。所以寫作的時間越長,面臨的難度越大。”

  雖然獲諾獎後的首部新書是一部中短篇小説集,但莫言説,自己仍“有一個長篇夢想”。

  “我確實還是希望在最近幾年來拿出一部好的長篇。但我想,要寫肯定要寫得和以前不一樣。跟以前的藝術水準相比較,是不是更高,這很難説,但是要不一樣:故事不一樣、時代不一樣、使用的語言也有變化,這是應該非常明確追求的。我在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拿出一部讓大家看了以後有一點點耳目一新的長篇小説。”

  莫言説,自己最近這兩年在大量閱讀老家周邊十幾個縣市的地方誌,也去了很多地方。“假如要寫歷史小説的話,我想這些工作是必須要做的。”

  線上分享會的最後,大家再次討論起“晚熟”這個詞。

  評論家李敬澤説,“‘晚熟’裏面有智慧,同時也代表著老同志不屈不撓的、掙扎的精神。這種精神就體現在:明明是前浪在沙灘上,打個滾站起來又變成後浪。這就是晚熟的精神,我們大家一起要發揚。”

  鏡頭隨即轉到莫言,他正大笑。(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