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蘭心大戲院將恢復90年前原貌!來看老劇場的傳奇故事

2020年08月03日 09:4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日電(袁秀月)上海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劇場有望恢復到以前的樣子。近日,蘭心大戲院修繕工程正式開工,據報道,設計團隊將依據歷史資料,力圖復刻經典,還原20世紀30年代的原貌。

  消息一齣,不少觀眾都表示支援。也有人好奇,蘭心大戲院以前到底是什麼樣子。其實它不僅是一所劇場,還承載著戲劇的百年變遷。

  很多人知道蘭心大戲院,可能是因為鞏俐的新電影《蘭心大劇院》,而實際上,它的歷史遠比電影描述的要久遠。先從名字説起,“蘭心”其實是個譯名,由“Lyceum”意譯而來。“Lyceum”本意是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講學的學園名字,也有文化會館、文藝團體的含義。在英國倫敦,就有以“Lyceum”命名的戲院。近代思想家王韜將其譯為“蘭心”,以此來比喻藝術如蘭花般高雅純潔。

  蘭心大戲院經歷過三代的更疊。它的前身是英國僑民在上海成立的兩家業餘劇團“浪子”和“好漢”,那時上海剛開埠不久,英國僑民在上海沒有娛樂活動,便借排演戲劇自娛自樂。

  1866年,兩家劇團合併為“上海西人愛美劇社(Amateur Dramatic Club Of Shanghai 簡稱A.D.C劇團)。為了有固定的演出場所,劇團成員們集資,在上海諾門路(今香港路)、圓明園路的交叉口購買了一塊土地,建起一座木結構的歐式建築。這便是第一代蘭心大戲院。

  1867年3月1日,蘭心大戲院開啟首場公演,上演的劇目為《銀魚在格林威治》和滑稽戲《浮士德與瑪格麗特》。之後,上海A.D.C劇團在這裡演出了二三十場戲。作為上海首家西式劇院,蘭心大戲院的影響也逐漸擴大。然而由於當時沒有電燈,劇場用的都是汽燈,火災也很容易發生。四年之後,一場意外火災將蘭心大戲院變為廢墟。

  不過,由於A.D.C劇團受到英僑歡迎,蘭心大戲院也很快重建並開啟公演。與第一代不同,新的蘭心大戲院是一座豪華的磚石結構劇院,建築風格接近歐洲歌劇院。內部設施也一應俱全,舞臺、布景、燈光、觀眾席、包廂都較為先進。其功能也逐漸增加,能滿足話劇、音樂會、舞蹈、歌劇等演出。

  後來戲院還設有酒吧,成為一座現代化的經營性劇場。1902年,蕭伯納的劇作《魔鬼的門徒》首次在華演出,演出地點就是蘭心。第二代蘭心的歷史很長,前後長達50餘年,直到1929年被售出。

  第三代蘭心大戲院于1931年落成,其外貌、裝修都模倣美國近代建築風格。1933年,蘭心大戲院還安裝了有聲電影放映設備,成為當年上海最先配備這一裝置的兩家電影院之一。從此,蘭心邁入了近代上海一流的劇場兼最豪華的電影院行列。

  之後,蘭心還成為了中國藝術家活躍的舞臺,譚抒真、黃貽鈞等在中國交響樂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都曾在這裡演出。1938年,于伶編劇的《女子公寓》在蘭心上演。抗戰時期,《洪宣嬌》《文天祥》等救亡圖存的戲劇也曾登上蘭心的舞臺。那時,蘭心大戲院經常“無場不滿”,一票難求。

  抗戰勝利後,闊別舞臺多年的梅蘭芳復出,首場演出就是在蘭心大戲院,演齣劇目為昆劇《刺虎》。1959年,享譽海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也是在蘭心大戲院首次奏響。

  第三代蘭心大戲院一直延續至今,雖然蘭心大戲院由英僑創建,起初演出時也主要以外國劇目為主,不過在客觀上,它仍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中國話劇在從萌芽到成長的過程中。有人評價,它以專業的話劇劇場親歷中國話劇職業化進程。

  2002年,蘭心曾經歷為期一年的重修,而本次修繕也將為期一年。設計團隊將對戲院外立面的泰山磚進行重新清洗、修補破損。蘭心標誌性的招牌“LYCEUM”將重新樹起,戲院進廳的地面將復原為現澆水磨石,與原本的水磨石樓梯相呼應。觀眾廳的墻面與天頂,以及衛生間、化粧間都將還原為上世紀30年代的風格。戲院的座位數從原本的681個增加到709個,舞臺臺口將適當拓寬並盡可能增加吊桿,以適應更多類型的演出。而在演出內容上,蘭心大戲院或將主推都市白領喜愛的音樂劇。

  除了蘭心大戲院,上海還有多座歷史悠久的演出場所,比如美琪大戲院、大世界,上海音樂廳(原南京大戲院)、東山影劇院(原百老彙大戲院)等。

  其中,美琪大戲院和南京大戲院由同一家公司建造,都由近代知名建築師範文照設計,分別建於1941年和1930年。兩座戲院風格大不相同,前者偏現代,後者偏復古。起初兩座戲院都以放映電影為主,南京大戲院首映影片為美國歌舞片《百老彙》,美琪大戲院為美國片《美月琪花》。1959年,南京大戲院更名為上海音樂廳,成為全國第一座音樂廳。美琪大戲院則成為上海演出大型歌劇、芭蕾舞劇、音樂舞蹈為主的大型綜合性劇場,在海內外享有盛名。

  而在全國範圍內,有名的劇場也有不少,如國家大劇院、首都劇場、廣州大劇院、武漢琴臺大劇院、青島大劇院等。隨著人們物質、精神生活逐漸豐富,劇場不僅越來越多,也離觀眾越來越近。(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