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儒學專家黃玉順海外出書 向西方讀者展示東方特色哲學思考

2020年06月24日 08:2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6月23日電 題:儒學專家黃玉順海外出書 向西方讀者展示東方特色哲學思考

  作者 趙曉 邱江波

  從創建“生活儒學”思想體系,到建構“中國正義論”……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主張對儒學進行現代性詮釋和轉換,用新的儒學話語體系向西方讀者闡釋東方思維方式和哲學思考。

  黃玉順的生活儒學代表作《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英文版近日在美國出版,這是他又一次在海外出版儒學學術專著。2016年,黃玉順的著作《中國正義論的形成》英文版在英國出版發行,受到西方學術界的關注,被譽為“來自東方的聲音”,在國際哲學領域産生了一定影響。自2004年提出“生活儒學”以來,黃玉順通過不斷發表學術論文、主編學術著作和叢書等方式拓展和完善這一思想體系,並由此延伸、構建了“中國正義論”。

  記者23日專訪了黃玉順教授。黃教授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就中西哲學對話、儒學現代化並走向世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等話題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中西文化可以進行對話交流,前提是必須處在同一個觀念平臺、話語平臺。”黃玉順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東西方社會在思想觀念上的分歧有逐步加大的趨勢,他力主東西方通過學術和出版交流,增加了解,促進理解,消除誤解。

  他説,任何一個領域的思想互動,出發點都是在多元價值觀念中尋求共識,尋找到“最大公約數”。他以自己提出的“生活儒學”為例,生活儒學與西方哲學中的現象學之間就存在許多共通之處,都有“本源觀念—形而上學—形而下學”的三級觀念架構。基於這樣的“同”,雙方才能在相關領域的交流中産生共鳴。

  黃玉順認為,儘管中西文化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不同層面存在差異,但彼此仍能相通或互補。在與西方哲學家、思想家交流中,他希望用東方特有的話語方式,向他們闡明當代文明共同推崇的價值觀,消除隔閡和誤解。而面對外國普通民眾,他會講讓他們能聽得懂、聽得進的內容,加深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要講究方式方法,面對不同群體,言説方式和內容側重各有不同。”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儒學專家紛紛建構自己的儒學理論形態。而從事“生活儒學”研究的黃玉順説,他是追求“現代性訴求的民族性表達”。

  在他看來,當代儒學不僅要堅持民族性表達,保留文化底色和特色,樹立文化自覺和自信,還要與時俱進,進行現代化轉換和詮釋,體現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共通訴求。生活儒學的使命,就是要重新找到被後世遮蔽和遺忘了的本源性觀念,揭示真正的大本大源。他進而認為,古聖孔孟創立儒學和儒家倫理的本源,就是他們的生活觀念或存在觀念及其情感顯現,也就是仁愛情感或博愛情感。這種理解方式,將更有助於建構儒學的當代理論形態,推動儒學的現代轉型,也更容易讓西方學術界理解和接受。

  “時代變了,生活方式變了,傳統的思想和觀念也要轉變。”黃玉順認為,要更好地走出去,中國文化的現代性與民族性兩方面缺一不可。很多中國學者在海外出版發行著作,卻難以進入當地主流傳播渠道,中國文化向外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學者,我們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對外展示中國特有的文化思想和話語體系,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存在感’。”

  在點評黃玉順新著海外出版時,儒學研究“山大學派”的倡導者、著名歷史學家、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對中新網記者説,一直以來,國際社會和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形而下的部分了解得比較多,如風土民情、武術中醫、詩詞歌賦等,但是對中國人形而上的概念預設如人性、天道和核心價值理念以及仁與義等比較陌生。在海外出版英譯著作是“山大學派”的專家學者們向英語世界推廣中國文化的一種嘗試,同時他們也在用實際行動參與世界文化秩序的重建,提出中西文明對話交流的建議。

  據介紹,黃玉順目前正帶領自己的學術團隊深化和拓展生活儒學的各個層面和側面,包括通過與西方自由主義對話而建構“自由儒學”,為山東大學推動“文史復興”計劃、打造“山大學派”持續發力,為儒學的當代轉化和創新、中國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貢獻力量。

  記者通過對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學專家的採訪了解到,儒學“山大學派”以樹立儒學研究的中國風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儒學研究為根本宗旨,依託山大儒學高等研究院為主要實體機構,整合中國儒學研究的力量,推動儒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截至2019年4月,“山大學派”已承擔國家社科項目24項,省部級課題累計60余項,獲得省部級人文社科成果獎50多項,同時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的創新性學術成果,包括“儒學重大基礎研究工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課題、“中國正義論”等。(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