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彰顯多元時代的文明光輝

2020年06月19日 11:33:00來源:人民網

  王永利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被譽為文化類紀錄片佳作的《如果國寶會説話》,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隆重推出了第三季。該片榮獲過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等國內外各類獎項,豆瓣評分高達到9.4。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集中展示了18家博物館的25件國寶。片中每件文物都作為一個時代的坐標,標記出了中華文明在歷史時空中走過的痕跡。以文物傳播文化,以文物梳理文明,構建中華文明視頻索引,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文明交融、美美與共,其光輝照徹歷史和未來,以國寶知識培根鑄魂,構建文明互鑒國家平臺,提升文化自信,成為涵養心靈和陶冶情操的精神力量。

  彰顯“多元、包容、文明互鑒”的文物當下意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出發,以文物為載體,描繪出了走向絢爛多元的文明復興圖景。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這25件國寶,涵蓋了書法、繪畫、壁畫、畫像磚、雕塑、造像、金銀器、兵器、文書等多個門類,多維度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技藝、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

  這是中國歷史上大融合時代,北朝的豪邁粗獷、激蕩多元和南朝的華麗纖巧、內斂飄逸最終在大一統的隋唐碰撞出絢爛的火花。“魏晉風度”在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中,生命與哲學的省思,光耀千古。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煙波浩渺中,美人淩波,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把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愛情故事表達得純潔感人、浪漫哀婉,畫面奇幻而絢麗,情節真切而動人。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則創造了行雲流水中國書法行書第一名帖。雲岡石窟曇曜五窟佛像,造像高大,面相豐滿圓潤,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型作風,有著北魏鮮卑族強悍健壯的民族特色。

  這是個國力強盛的時代。昭陵六駿征戰四方,廣袤的漠北草原納入唐朝的版圖,外部局勢的穩定,對於唐朝的繁榮,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回洛倉刻銘磚,記錄了大運河漕運和回洛倉儲藏糧食的豐足,證明了唐朝農業的大發展。杜甫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長沙窯青釉褐彩詩詞壺上,每把都有一首不同的詩歌,“一別行千里,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愛情穿越時空感動人心,但也從側面説明唐朝商業的發達,人們交通往來的頻繁。

  這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法門寺精美繁複的茶具、十二生肖俑、鎏金銀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這些文明的物證,也充分展現了“開放融合,包容自信”的盛世風貌。

  這是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代,唐陶俑、仕女俑等文物,頭梳盛唐式高發髻,身穿長裙,雙手拱于胸前,腳穿雲頭履。她體態豐滿、線條流暢,面龐清新秀麗,嘴角微挑,透出自信、溫馨的笑意。平民可以參與考試銓選,女性服飾開放時尚,外國人可以遠涉萬里來做生意、傳文化,絲綢和瓷器遠銷海外,制度律令更帶動了周邊國家的改革。文化更是繁茂,給後世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傑作頻出,被後世稱為“盛唐雄風”。

  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盛世華章的傳奇,結合魏晉至唐的風貌,充分呈現了這一時期文物“多元、包容、文明互鑒”的特點。也激勵著今天新時代的追夢人砥礪前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極致呈現文物製造的匠心獨運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在呈現方式上,每個分集都有其獨特的審美視角。短小精悍,適應網路傳播時代碎片化閱讀。該片總導演徐歡認為,創作組不僅關注人們耳熟能詳的“魏晉風度”、“大唐氣象”,還把更多眼光投向包括製造業、工程學、法治建設、對外貿易等領域的文明物證。

  黃河鐵牛,開元十二年,這項基礎設施作為國家戰略開工,作為橋樁,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交通而鑄。為了鑄造這些鐵牛,消耗了當年國家鐵産量的五分之四。其鑄造工藝,結合了力學、道路工程學原理,運用靈活且穩固的結構,抵抗著黃河水浪巨大的衝擊,安全使用了五百年,也成就了世界橋梁史上的一段傳奇。

  花樹狀金步搖,工匠以金博山上繚繞的步搖枝為托,經手工彎曲後做出幾個圓環。極薄的金綴葉若即若離地挂在圓環上,生出顫動感。這些輕如薄翼的金綴葉,連綴起的是一部亞洲裝飾美學的交流史。

  鎏金鐵芯銅龍,反映了唐代的冶金技術和工藝的精美絕倫,以及“龍馬精神海鶴姿”的精神風貌;立獅寶花紋錦,“唐代製造”的獨特風尚,更從絲織品設計,延展至金銀器等奢華的工藝品,經緯出大唐的繁華質感;水晶綴十字鐵刀則表現了唐朝的軍事裝備水準。

  第三季還突出體現了唐朝對外貿易的繁盛。唐三彩駱駝載樂陶俑,駱駝貨隊從西域而來,還帶了一支8人組成的吹拉彈唱波斯樂隊;鑲金獸首瑪瑙杯,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畫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産物;鎏金銀壺上的人物塑像,則展現了西方傳説中海倫與斯巴達的愛情故事。

  正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薛繼軍所説,《如果國寶會説話》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的傳播特徵,從物證和影像兩個維度去定位整個文物的時代坐標,每一件文物都得到了極致呈現。國寶們成了跨文化、跨時空的信使,體現了文化傳播的美美與共。這樣的紀錄片對於中國人的精神構建意義重大,它是屬於中國的國家記憶,展現了深厚的歷史內涵。

  創新“故事化敘述、戲劇化表現、沉浸式體驗、大數據模擬”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縱貫魏晉至唐代,橫跨藝術、歷史、科技、考古等多個領域,因此,創作組在影像敘事方面,進行了充分的探索。針對每件國寶的特點、設計專屬的視覺體系。創作組全體人員厚積薄發,除了往季採用的三維採集技術、微痕提取技術等,本季更採用了多種技術創新手段。基於不同的文物,研究方法不同、認識角度各異,或者採用8K技術呈現文物的藝術細節;或者以沉浸式體驗回歸歷史現場;或者以大數據演算法模擬書法真跡,讓觀眾成為歷史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故事化敘述,如飛天,以第一人稱敘述樂伎舞伎的故事,這樣的擬人化帶入感很強。如唐代仕女俑,用第二人稱“你”稱呼“胖妹”,“那年你十歲……”故事彰顯了愛照鏡子“胖妹”的自信,那是大唐平民女子的自信,一舉手一投足,不用投他人所好,顯露形象之美和舉止之雅。

  沉浸式體驗,如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籌筒這集。李白、岑夫子,丹丘生三人開始了一場酒桌遊戲,他們抽籤對飲,談笑風生。李白即興咏出了名傳千古的詩篇《將進酒》。令人大開眼界頓感新奇,如身臨其境。

  戲劇化表現,如唐代阿斯塔那俑與文書。文官郭錄事粉墨登場,打開了折疊時空,回到初唐時期的西州高昌縣,再現曹二郎和李三之間的一樁經濟糾紛,“吃瓜”群眾高調圍觀。這場獨幕劇,劇本正是來自《唐西州高昌縣上安西都護府牒稿為錄上訊問曹祿山訴李紹謹兩造辯辭事》的吐魯番出土文書,這種戲劇化的設計描繪出初唐西域活靈活現的市井百態。

  大數據演算法模擬書法真跡,重現了王羲之創作的場景,把觀眾帶到“永和九年”的會稽山。群賢雅集,王羲之微醺,興之所至,提筆作序。陽光透過樹影灑落在紙面上,微風浮動,整個書寫過程伴隨著他心中的辭賦,文字隨思緒涌出,流淌並凝固。

  該片還大量運用動畫表現當時的漕運、馬車運糧和儲糧的過程,並以現代設計師的視角,解構唐代絲織品工序,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編程”思維,詮釋立獅寶花紋錦的“大唐新樣”。

  第三季還使用了8K技術打造藝術精品,觀眾可以通過鏡頭無限貼近文物,放大國寶身上的每一個細節,也可以以宏觀視角縱覽全局,每一幀畫面都包含了更豐富的資訊。

  該片總製片人史岩認為,第三季繼續了前兩季的風格,但又在內容和技術呈現上取得突破和創新,文物的厚重分量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得到表達,《如果國寶會説話》堪稱紀錄片的“輕騎兵”。

  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梁紅對此表示,依託優質內容,《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實現了生産模式和創意內容的全面升級,片子厚重嚴謹又有審美情趣,兼具了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産業價值。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匠心製作,堪稱是國寶文物紀錄片的扛鼎之作,打造了優秀電視節目的“金名片”。節目有效挖掘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彰顯開放包容盛大的時代氣象,揭示了文明復興的偉力,真切做到了讓文物瑰寶“活起來”。而講述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大故事”,該片將讓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産煥發出新的光彩,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從歷史的深處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