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遊戲化生活 準備好了嗎

2020年05月08日 09:54:00來源:中國青年報

  當夏燁看到年過五旬的媽媽沉迷于《健身環大冒險》時,他仿佛看到了小時候沉浸在遊戲快樂中的自己。

  《健身環大冒險》是一款聚焦于鍛鍊身體的遊戲,2019年發售之後,迅速風靡流行。遊戲發售前夕,剛剛過完30歲生日的夏燁覺得鍛鍊身體已經刻不容緩,於是,從小一直喜歡玩遊戲的他果斷下了訂單。然而,令夏燁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家裏便有了對這款遊戲比他更加熱衷的人。

  在玩《健身環大冒險》之前,夏燁的媽媽唯一玩過的電子遊戲就是《開心農場》。她並不熟悉遊戲,但這並沒有影響遊戲的“即時反饋”機制為她提供成就感。在遊戲中,通過深蹲、擺臂、瑜伽等健身動作,玩家可以積攢戰勝敵人的力量,而在遊戲中升級又可以解鎖更多鍛鍊動作,很快,這就讓他媽媽在迷上這款遊戲的同時,也迷上了在家鍛鍊。

  夏燁説,他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的價值觀之一,就是興趣愛好一定要對生活有所幫助,而遊戲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一種純粹的娛樂活動,因此,他一直沒有底氣把自己喜愛的遊戲推薦給家人。然而,看著手持著健身環的媽媽,夏燁發現,遊戲不僅是一種娛樂,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功能”,光明正大地進入家人的生活。這讓夏燁覺得,自己的世界終於“對媽媽稍微敞開了一角”。

  遊戲最吸引人的特點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的“即時反饋”,而這種“即時反饋”不僅可以讓遊戲變得更加好玩,也能像健身環鼓勵人們開始鍛鍊一樣,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對於“即時反饋”這一概念,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遊戲係副教授稅琳琳的解釋是,你在遊戲裏幹的每一件事情都能立刻得到回應。如果你得到了好的回應,你可以繼續,如果回應不好,你則可以及時改正。這種“即時反饋”的感覺,是現實生活中十分稀缺的存在——當你背單詞的時候,就算你一口氣背會了200個單詞,這樣的成就帶來的好處,也很難讓你立刻有所感知。

  知名心理學家伯爾赫斯·斯金納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理論——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復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遊戲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斯金納理論的靈活化用,也正因如此,“遊戲化”的生活方式,才具備了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可能。

  2015年,知識服務運營商“羅輯思維”還是一家只有40名員工的初創公司,每個員工幾乎都要身兼數職。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羅輯思維創造了一種名為“節操幣”的管理模式,儘管從表面上看,“節操幣”好像只是一種工資之外的福利補貼,但在實際操作中,“節操幣”卻有著很像遊戲的獨特“玩法”。

  每個月,羅輯思維的每位員工都可以獲得10張“節操幣”,每張“節操幣”價值25元,可以用於在公司周邊消費。然而,員工並不能直接使用公司發給自己的節操幣,而只能把節操幣贈予別人,或是使用別人贈予自己的節操幣。每當一名員工認為自己受到了其他人的幫助,便可以把自己的節操幣贈予對方,並註明原因,每年收到節操幣最多的員工,年底會額外獲得3個月的月薪獎勵。這個獨特的制度,很快就在公司裏産生了實際效果,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李天田説:“很少收到節操幣的員工,會感受到強烈的壓力,他們很快會自覺改善或離開公司。”

  能夠依靠引入“即時反饋”這一遊戲化機制得到效率加成的,不僅是工作,也可以是任何其他能夠通過“激勵”參與者得以促進的事業。在某種意義上,當下十分流行的螞蟻森林,便是“遊戲化公益”的典型體現。根據螞蟻森林的官方數據,截至目前,已經有上億名用戶通過螞蟻森林的系統種下了超過1.22億棵貨真價實的樹,累計為我國減少碳排放量1100萬噸。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如此“沉迷”螞蟻森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螞蟻森林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互動和直觀的“即時反饋”。

  楊馳是螞蟻森林的用戶之一,每天早晨在洗漱期間點開螞蟻森林收集能量,已經成了他的一個雷打不動的生活習慣。交一次水電費可以産生262克能量,坐一次地鐵有52克能量,坐一次公交車可以産生80克能量,點外賣選擇不要一次性食具可以有16克能量……就像電子遊戲的玩家對遊戲內的各種數值諳熟於心一般,對於螞蟻森林不同能量來源的準確數值,楊馳隨口就能背出。除了自己産生能量,用戶在螞蟻森林裏,還可以去好友那裏“偷”別人的能量,這種互動增強了螞蟻森裏的遊戲趣味,也讓用戶有了更高的積極性生産更多的能量。

  兩年來,楊馳積攢的419.4kg能量已經為他在烏蘭察布地區種了一棵檸條,在武威地區種了一棵梭梭樹,在忻州地區種了一棵沙棘,在巴彥淖爾地區種了一棵紅柳,在酒泉地區種植了一棵楊樹,在鄂爾多斯地區種了一棵花棒。通過攝像頭,楊馳可以在手機裏直接看到自己種下的樹,這種“積攢的能量轉化成樹”的設計,給了楊馳強烈的現實感,畢竟,看著自己的樹一天天長大取得的成就感,絕不是能量數字的單純增長所能比擬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