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遠的東方紅”雲展覽啟幕 老科學家親述初創艱辛

2020年04月26日 11:27:00來源:人民網

  劉婧婷、杜佳妮

  1970年4月24日,一曲《東方紅》響徹環宇,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這“一發”,揭開了中國太空之旅的序幕,叩開了通向宇宙的大門,中國從此進入航太時代。

  2016年,為紀念“東方紅一號”升空,經國務院批准,每年的4月24日被設立為“中國航太日”,今年正值第五個航太日,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視覺盛宴”即“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週年”雲展覽,展覽于昨日正式啟幕,以此為在太空“環遊”半個世紀的“太空歌者”“東方紅一號”慶生。

  人民網文娛部對雲展覽啟幕與導覽進行了直播,包括人民網PC、法人微博,人民網抖音、快手,人民視頻,人民文娛快手在內的直播平臺,累計觀看人次超280萬。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一些知名科學家也紛紛建議儘早開展發射衛星規劃。可當時,別説飛機,我國生産汽車都十分費勁兒。

  為了實現中國人的飛天夢,實現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科技人員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初創之旅,努力攻克“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等一個又一個難關。他們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艱難地寫下了中國航太事業的“第一筆”。

  作為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胡其正今年已經85歲了。昨天,他現身雲展覽直播現場,親自為觀眾講述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故事。“從零開始,自力更生謀發展”,他這樣概括“東方紅一號”的初創艱辛,並細緻講述了當時科研團隊如何一一破解“衛星測軌”“溫度控制”等難題。聽後,國博講解員忍不住為老航太人點讚。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讓全世界聽到了中國的聲音,如今,整整五十年過去了。

  “特殊年代,老一輩航太人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在雲展覽開幕式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洪太向老航太人致敬,他表示,“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第5個獨立自主研製與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開創了中國空間事業的新紀元。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消息傳來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還是一名小學生,他仍然記得期待抬頭看清、聆聽到“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那份真切的心情。王春法介紹,此次展覽分太空奏響東方紅、五十年砥礪前行、精神的力量、航太強國立新功四個單元,通過數字媒體展出航太珍貴物證近50件套。網友可在5G信號支援下,雲遊國博,重溫那段崢嶸歲月。

  “永遠的東方紅”雲展覽,由王春法和張洪太在雲端共同開啟。

  航太珍貴物證:見證中國人的太空之旅

  雲展覽設置5G導覽環節,國博講解員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以航太文物為媒介,為觀眾直播講解中國航太“昨天、今天與明天”的故事。新技術加持,他們的直播臺仿佛在雲展覽中穿行。

  進入展廳,映入眼簾的就是“東方紅一號”衛星。它是一個直徑1米的72面球體,龐之浩告訴我們,之所以設計這麼多面,其實最初是為了粘太陽電池片,也為了觀看更方便,球體的容積相對更大一些。

  “東方紅一號”衛星由7個分系統構成,其中就包括雲展覽展出的樂音裝置。當時,為了找到適合的音樂聲音,科研人員四處尋覓,從北京火車站的鐘聲當中獲得了啟發,用電子線路模擬鋁板琴進行演奏,經過上百次的實驗,終於取得各方面令人滿意的結果。

  繼續前行,我們看到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鐘型”返回艙。 “1966年我國就制定了第一個載人航太規劃。由於當時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的限制,這項工作就暫停了。看到國外高新技術迅猛發展,1986年3月,4名科學家致信中央希望再啟載人航太工程,短短幾天就獲得了批准。”談及載人航太歷程,讓龐之浩印象深刻的是執行神七載人航太飛行任務的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在面臨感測器誤報著火、沒有支點出艙的情況下,“有驚無險”地完成了任務,“當時真為他們捏了一把汗”龐之浩説。

  進入中國探月工程展廳,“嫦娥一號”全月面局部影像在螢幕展現。“月球表面坑坑洼洼是因為沒有大氣層,”龐之浩介紹説。作為“嫦娥三號”備用星,“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告訴我們,月球背面不受地球無線電波干擾,科研價值十分豐富。

  抬頭向上,可以看到北斗導航系統的模型。與其他國家的導航系統相比,北斗可以發送短報文,也可用於探險、救援等。疫情期間,北斗為疫情防控工作服務,定位了車輛以及建設中的醫院位置等。

  “空間站是太空開發最好的平臺。”走進“航太強國立新功”展區,可以看到中國空間站的模型以及楊利偉穿的艙內航太服。龐之浩將空間站的搭建比喻成搭積木,多個艙連接構成空間站,宇航員可在此辦公、實驗及休息。

  無實體雲展覽:數字技術開啟展覽新模式

  疫情讓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按下了“快進鍵”,許多博物館開啟了“線上展覽”的新模式。王春法表示,國家博物館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向線上拓展、向雲端延伸、向群眾靠近,把線上展示傳播作為新陣地主戰場,在雲端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用新媒體新技術將數據資源轉化為雲端文化“新供給”,引領文博“新業態”。展覽充分利用“雲策展+5G直播導覽+沉浸體驗+深入參與+線上互動”的模式,在無實體展廳的虛擬世界傾力打造線上雲展,開啟了博物館的“智慧時代”。

  此次展覽是國博推出的首個無實體雲展覽,較之從前,從一開始就進行了“雲策展”“雲布展”“雲觀展”,打破了以往傳統的展覽方式,更有5G通信技術為雲展覽啟幕與導覽直播保駕護航,極大的提升了觀展體驗,讓網友們“足不出戶,暢遊太空”。在此次雲展覽中“現身”的航太珍貴物證,分別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雲展覽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讓不在一處的展品“齊聚一堂”,讓不在一處的人們同步觀展,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除技術之外,“衛星”造型的雲展廳也讓網友們眼前一亮,雲展廳造型取自“東方紅一號”衛星形象,讓公眾在遇見雲展覽的第一眼,即刻開啟領略太空探索魅力之旅。為了減少觀眾視覺疲勞,展覽設置了8段珍貴視頻,展現了我國太空探索的多個珍貴鏡頭;10余個3D展品模型,供觀眾720°觀覽、互動,還不忘設置“趣味裝置”——多個H5小程式與廣大網友進行互動交流。比如我們可以在雲端“穿上”航太服與“東方紅一號”合影留念、也可以嘗試在五線譜上奏響《東方紅》……讓觀眾多角度趣味體驗雲展的同時,也可以了解我國航太發展的歷史。

  探索未知宇宙,任重而道遠,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共築航太夢。“我們期待能夠通過此次展覽更好的弘揚航太精神,吸引並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建設航太強國的偉大事業來,為早日實現航太夢、中國夢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張洪太説到。航太是百年大計,讓我們銘記“東方紅一號”的歷史,傳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