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雲遊敦煌”火起來背後,是博物館文創思維全面“上新”

2020年04月20日 15:11:00來源:文匯報

  ■時下,多家博物館開始“借梯登高”,與網際網路企業聯手佈局文創。僅僅與騰訊合作的國內文博機構,就包括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秦陵博物館等,多種數字化産品已經推出。“新文創”絕非簡單把文化進行數字化或網路化,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産和傳播方式,將把數字文化帶到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新階段

  ■本報首席記者 范昕

  博物館文創正迎來數字變革。疫情襲來的這些日子,登上“雲”端的博物館數字文創火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敦煌研究院推出的“雲遊敦煌”小程式,上線僅10天,總訪問量即突破500萬。它所內嵌的“今日畫語”“敦煌詩巾”“為壁畫填色”等多個板塊,無不讓宅在家中的人們動動手指便樂此不疲。近日,這款小程式更憑藉“上新”的系列動畫劇進一步引爆流量,“圈粉”無數。“壁畫活了,仿佛回到那個久遠的盛世!”“從來不知道敦煌可以這麼美!”……網友們紛紛留言感嘆。

  動起來、遊戲化、交互感強、個性化定制……從時下熱門的博物館數字文創中,能夠提煉出這樣一連串關鍵詞。在文博界專家看來,轉換思維、從網際網路領域汲取營養,形成了一套新鮮的文創思維邏輯。而在深諳網際網路思維的專業人士眼中,激活傳統文化IP所採用的新興技術本身不足為奇,稀奇的是IP的故事內核,傳統文化意涵本身。這樣的對比是富於啟示的——不同領域的跨界融合,或將為傳統文化的“破壁”“出圈”之路撬動更多可能;而最終什麼樣的故事內核適合數字化的表達與傳播,其實也頗為值得深思。

  斑駁的敦煌壁畫在小程式裏活了,悠遠的盛唐生活在廣播劇裏近了

  “傳説山中住著一隻美麗的神鹿,從來沒有人親眼見到過它。這一天,皇宮裏的王后夢見了神奇的九色鹿,她醒來後久久不能平靜……”距今千餘年的斑駁壁畫動了起來,低沉的配音將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的故事娓娓道來,螢幕前的人們恍若身臨其境。這是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出品的敦煌動畫劇中的一集,名為《神鹿與告密者》。4月13日起,這一系列動畫劇在“雲遊敦煌”小程式上首播,每天更新一集,每集不超過5分鐘。故事無不來源於莫高窟經典壁畫,如《太子出海尋珠記》以第296窟善事太子本生故事為藍本,《誰才是樂隊C位》活化的是第112窟的反彈琵琶,《五百強盜的罪與罰》由第285窟的五百強盜成佛而來。觀眾不僅可以在每部動畫劇的背後,找尋到相應的敦煌壁畫與寓言故事,還能親自參與到故事的演繹中來,或自行選擇故事和角色嘗試配音,或邀請他人分飾角色合作完成故事配音,進而進行社交分享。

  同樣是在疫情期間,陜西歷史博物館攜手暢聽旅行的15集兒童廣播劇《神奇長安開講啦》,讓館藏的15件國寶級文物借助耳畔聲音,活靈活現潛入很多小朋友心中。這一系列廣播劇的主角,是西安市的一位六歲小朋友——唐小安。在每一集中,唐小安都體驗了一種唐代職業,深度親近一件國寶:唐朝將軍帶他看國際馬球比賽怎麼比,由此引出唐章懷太子墓的《打馬球圖》;唐朝馴獸師帶他看舞馬特技怎麼玩,由此引出何家村遺寶《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唐朝歌唱家帶他看唐朝巡迴樂團什麼樣,由此引出大名鼎鼎的唐三彩載樂駱駝俑……集與集之間的銜接,是闖關式的環環相扣,讓人很是過癮。

  “當國寶遇上國漫”的有聲賀卡,是春節前夕上海博物館與國産動漫《秦時明月》合作推出的,今年已升級為2.0版。動漫中的秦始皇嬴政、武將蒙恬與扶蘇、胡亥等歷史人物,分別化身上博館藏文物商鞅方升、透雕蟠龍紋鼓座和商代玉虎的代言人,為觀眾送上因文物、角色而異的新年祝福。這一系列拉風的賀卡,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解鎖、定制、轉發。

  小程式、表情包、綜藝、影視、遊戲、動漫、音樂、廣播……最近一兩年,國內諸多博物館紛紛瞄準數字文創發力,嘗試著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滿足觀眾體驗的新要求。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為博物館與數字化技術的這種融合按下加速鍵,也將更多人的視線聚焦於此。“上博可以説較早就整合了線上的文物文化資源,借助網際網路傳進千家萬戶。借力網際網路思維,博物館將進一步打開想像的空間和服務公眾的空間,構建新穎的博物館社會關係。”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告訴記者。

  提倡創造、分享的網際網路思維,將博物館文創帶往充滿想像力的新階段

  “博物館數字化是全球博物館持續發展的促動力,一方面使館藏曆史文化資源得以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生,另一方面極大激發了公眾廣泛的文化興趣。”藝術史博士夏小雙告訴記者。他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久遠豐厚,但讓其以什麼樣的方式走進當代人們的生活中需要思考。

  對此,不僅需要借力新興技術,也需要借力網際網路思維。其中,交互性就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一點。這樣的數字文創産品不僅可以讓用戶欣賞,還可以評價、創造、分享、傳播。一位從事博物館數字化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其實好幾年前,敦煌研究院就曾推出《捨身飼虎》《降魔成道》數字動畫,時長均為半小時左右,在業內很是驚艷,大眾知曉度卻不高。單論畫面精緻程度,她認為新近上線的敦煌動畫劇未必及得上此前那兩部數字動畫,但最近它們之所以成為爆款,或許就在於這些短小的動畫劇以及“雲遊敦煌”小程式淋漓盡致地應用了網際網路思維。“像是給動畫劇配音、給壁畫填色、DIY絲巾、抽取每日畫語等小程式裏的一大波操作,允許用戶自主參與甚至個性化定制,都強烈激起了人們的代入感及主人公思維。他們會感覺自己在自由創造並共用這種價值,會到一切可能的地方去分享,讓身邊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從而使産品的影響産生無窮無盡的化學反應。”

  時下,多家博物館開始“借梯登高”,與網際網路企業聯手佈局文創。僅僅與騰訊合作的國內文博機構,就包括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秦陵博物館等,多種數字化産品已經推出。這是一種被稱為“新文創”的發展趨勢,絕非簡單把文化進行數字化或網路化,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産和傳播方式,將把數字文化帶到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新階段。

  博物館裏太多故事有望成為超級IP,這樣的轉化步伐卻也不妨放慢一些

  在網際網路業內人士看來,博物館數字文創真正打動用戶內心的,不是技術,而是內容,能夠與用戶産生共鳴的優質內容。一部《西遊記》,幾百年間經過無數演繹、變奏,依舊可以在創意的驅動之下笑傲江湖。推送故事背後的相關産品,也正是網際網路商業思想研究者吳聲在《超級IP》一書中揭秘的“故宮淘寶”的爆款邏輯,將産品隱藏于內容之中,不經意間被消費。他指出,故宮淘寶巧妙利用跨界的新鮮元素,重構了以明、清為歷史背景的傳統認知,形成了其獨特的年輕化、基於社交網路傳播的內容表達體系和風格。

  放眼國內眾多博物館,深藏著難以計數的文物、藝術品,就像一座開掘不完的寶庫。三星堆博物館裏“外星人”的故事,湖南省博物館裏“辛追娭毑”的故事,蘇州博物館裏“江南四大才子”的故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裏絲綢之路的故事……太多的文物故事都有待悉心梳理,成為可能被創意、科技深度激活的超級IP。

  對於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文物動起來,藝術評論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陳履生向記者透露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正成為風尚的文物‘動’起來,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審美眼光和需求,但未必符合藝術審美規律。至少,不是所有文物都適合‘動’起來。”在陳履生看來,某些藝術品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於其將動態的一瞬間用藝術的手法加以凝固,達·芬奇筆下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是這樣,著名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中鐵餅即將擲出的一瞬也是這樣。他希望文物動起來的步子不妨邁得謹慎、妥當一些,至少需要以追求極致的匠心精神,拿出與文物水準相當的高品質數字文創産品。也有人提出,博物館文創插上高科技翅膀翱翔、“圈粉”之後,是不是最終依然能將用戶的視線拉回文物本身,讓人們重新品鑒文化藝術的真味。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