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像素火星全景照片引熱議 移民火星未來能否實現?
中新網客戶端3月14日電(記者 上官雲)日前,“18億像素火星全景照片”登上熱搜。上述照片顯示的地形地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甚至有人開始討論“移民”火星的相關話題。
天文學博士、科普作家高爽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則表示,火星是一顆類地行星,也一直是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重要目標。
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
高爽提到,在太陽系中,類地行星按照與太陽從近到遠的距離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類地行星的大小尺寸都很接近,內部結構也很類似。”高爽解釋,最裏面有一個鐵的核心,中間一層是地幔,外面一層很薄的是地殼,也很堅固,“看起來有點像一個蘋果,有蘋果核、蘋果肉和蘋果皮三個組成部分。”
當然,火星和地球還是有著比較大的區別。高爽介紹,火星上不光空氣稀薄得多,也缺少水,“火星比地球小一半左右,距離也很近。每兩年時間,會有一次火星和地球最近的時刻。這也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好機會,我們叫‘發射窗口’。”
“理論上講,金星的尺寸更接近地球,也有濃密的大氣層。但問題就出在它的大氣層太過於濃密,像蓋著一層厚厚的棉被,讓金星成為太陽系裏溫度最高的行星。”高爽説,而且金星上的氣壓極大,到處都是火山爆發的景象,環境十分惡劣。
火星因何成為太空探索關注焦點?
雖然都是類地行星,但在太空探索中,火星總是能吸引人們更多關注。
究其原因,高爽説,首先,空氣稀薄、一直晴朗的火星,比較容易被人類派出去的探測器“親密接觸”;另外,火星圍繞太陽的運動軌道,和火星自轉的平面之間有一個夾角,地球也有這個夾角。
而且,二者這個夾角的大小非常接近。所以火星的溫度也和地球一樣,可以有一年四季的迴圈變化。高爽提到,更巧合的是,火星自轉一圈的時間非常接近地球的自轉時間24小時。
“也就是説,火星上一天的長度和地球非常接近。這樣説起來,在火星上開展工作,就非常接近在地球空氣稀薄的戈壁灘的工作環境。當然火星的環境要嚴峻得多。”高爽總結。
其實,火星之所以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還和歷史上一個小誤會有關。高爽講了一個故事:當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夏帕雷利用望遠鏡觀測火星,發現火星表面有很多溝溝坎坎,縱橫交錯,他説這是火星的“canali”。這是義大利語“溝渠、河道”的意思。
“但後來翻譯時,有人把它錯誤翻譯為canal,這個詞是運河,暗含著人為開鑿的意思。這個誤會傳播開後,大家誤以為真,掀起了對‘火星人’的好奇。”綜合上述種種原因,高爽覺得,火星一直是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重要目標。
火星上會存在生命嗎?
實際上,有關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相關話題,也一直居高不下。
“目前比較確定的結果是,火星上曾經富含水,而且空氣也比現在要濃厚得多。”高爽説,科學家們推斷,那裏在幾十億年前是一個適合生命存在環境。
“現在火星上看不到地球上常見的動植物,也看不見特別豐富的水流、風霜的沖刷、腐蝕的痕跡。”高爽説,火星上一些痕跡很像河流或者湖泊的樣子,徒有其表,那是幾十億年之前曾經存在過的水源,現在已經乾涸了。
而且,有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並不等於“有生命”,這是兩碼事。高爽説,“我們只能猜測,一種可能是火星曾經有生命,隨著環境變化,完全消失了;第二種可能是,即使有合適的環境也沒有誕生過生命。”
“這兩種可能,背後是兩種對生命的認知。前一種相信生命是普遍的道理,生命的産生和發展是必然的結果。後一種認為生命是偶然的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珍貴恩典。”高爽表示,“我個人相信前一種。”
移民到火星是否靠譜
由於火星和地球的眾多相似性,總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移民到火星,有可能嗎?高爽的答案是否定的。
“最直接的原因,目前看火星的環境,要比地球環境惡劣太多了。與火星環境比起來,地球簡直是‘天堂’。”他舉了一個例子,“地球表面大約70%的面積被深深的海洋覆蓋。”
這些海洋成為一個巨大的穩定溫度和控制濕度的“調節器”,而且孕育了大量的海洋生物。高爽説,這些因素火星永遠也不會具備。
“目前來看,即使移民火星,也只可能在小範圍內建造實驗室,實現室內的局部氣候調節,而門外就是沙塵暴、缺氧、低溫、無限乾燥的荒漠。”高爽説。
不過,高爽介紹,“對待火星,也可以採取這樣的態度。在發展自身的同時,瞄準火星,先建立先頭基地、形成小環境……也許有一天,移民過去就水到渠成了。”(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