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能讓古鎮長成一個樣 文旅征程上的古鎮千萬別丟了文脈

2020年01月15日 09:04:00來源:光明日報

  人們對古鎮旅遊的鍾情,加速了古鎮開發的進程,不少古鎮的青磚黛瓦多了,商業設施多了,外來商戶多了,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人的風景”卻找不到了——

  文旅征程上的古鎮,千萬別丟了文脈

  本報記者 韓業庭

  隨著春節假期的臨近,很多人已將假期外出旅遊列上日程表。遊遍了名山大川,看遍了古跡名勝,最近幾年,到古鎮(城、村落)去聆聽歷史的足音、感受他鄉的風情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充滿滄桑感的古代建築,各具特色的民風習俗,偶爾還能碰到身著漢服的俊男靚女,讓人能夠獲得穿越般的文化體驗。

  人們對古鎮旅遊的鍾情,加速了古鎮的開發,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古鎮接近3000個。不過,在文旅征程上一路狂奔的古鎮,也遇到了同質化、過度商業化等問題的困擾。如何帶給遊客持續的新奇體驗,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底色,成為很多古鎮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不能讓古鎮長成一個樣兒

  目前,旅遊古鎮雖多,能讓人記住的卻很少,“很多古鎮長得都一個樣”——地面是石板路、建築是木瓦房、吃的是小零食、賣的工藝品也大同小異。經常去古鎮旅遊的一些網友在網上吐槽古鎮旅遊:“不去會後悔,去了更後悔。”

  同質化的背後是過度商業化。當古鎮變成可以批量開發加工的産品,不管怎麼刻意設計,都很難擺脫標準化的痕跡。比如,不少江南的古鎮,隨著大量遊客的涌入,那裏操著吳儂軟語的原住民少了,説普通話的外來商戶多了;青磚黛瓦還在,但嫋嫋炊煙已遠去;小橋流水間還能看到劃過的烏篷船,但船娘卻是旅遊公司統一制服的員工,想聽船娘唱支小調還要另外付費……商人們經營著制式産品,以謀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把古鎮變成了市場,遊客渴望體驗的水鄉生活卻無處可覓。

  過度商業化及由此帶來的同質化,讓很多古鎮特色不再明顯,對遊客的吸引力下降。周莊是我國最早進行開發的古鎮之一,當年憑藉畫家陳逸飛的那幅《故鄉的回憶》,周莊走向了世界,也建構起無數人對江南水鄉的美好想像。周莊的開發成功後,模倣者越來越多,作為古鎮旅遊的“領頭羊”,周莊很難再一枝獨秀。數據顯示,2018年,周莊接待遊客量560多萬人次,而比周莊晚開發20年的臺兒莊古城,2018年接待遊客量超過700萬人次;名氣遠不如周莊的紹興安昌古鎮年接待遊客量也已接近340萬人次。

  遷走了原住民古鎮就沒了生氣

  網上曾流傳一句話,“最美的風景是人”。在文旅策劃人勞立江看來,這句話用在古鎮旅遊上更為貼切。古鎮的旅遊開發要想突出特色,一定不能把原住民遷走,而應該讓他們與古鎮和諧共生,因為原住民是古鎮文化、習俗的傳承者和呈現載體,一旦遷走了他們,古鎮的魂就沒了,會變成徒有一群古建築的空殼。

  或許因為開發得比較晚,安昌古鎮無意中避開了過度商業化的衝擊,這座古鎮滿街都是原住居民生活的煙火味兒。近日,記者在安昌古鎮採訪時看到,依河而建的老街上挂滿了居民為過年而準備的臘腸、臘肉、魚幹、醬鴨,陽光下,一片惹人的金黃。一些手藝人正在自家門前箍桶、納鞋、打鐵、做竹編,操持著各自的營生。遠處的戲臺上,有人在唱蓮花落(一種傳統曲藝),吳儂軟語的調調在空氣中飄蕩著,時遠時近。鬚髮皆白的阿公,在自家門前支張小桌,對著盤茴香豆,慢悠悠地品著黃酒,身邊趴著只懶洋洋的貓。一些遊客感嘆,相比于小橋流水、青磚黛瓦,這些“人的風景”更有味道。

  安昌古鎮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王萍告訴記者,這麼多年,古鎮沒有外遷一位居民。人留住了,千百年的越地風情因此得以延續,整個安昌古鎮成為一個活態的博物館。紹興宣卷、紹興祝福、紹興師爺故事、水鄉社戲、三六九傷科、紹興舊婚俗、箍桶技藝、賽龍舟等越地市井風情,依然在安昌古鎮上原汁原味地保存著、生長著,其獨特的原生態之美,攝人心魄,吸引著遊客不斷到來。

  旅遊學者王林指出,古鎮旅遊不僅是看古建築,更是體驗古鎮的民俗文化,遊客通過對古鎮居民行為景觀、日常生活、習俗慣制、歲時節令等民俗文化的體驗,才能達到對古鎮價值的全面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古鎮的原住居民不是古鎮旅遊開發的累贅,而是古鎮旅遊可以利用的資源。古鎮旅遊開發最理想的狀態是,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並行,商業氣息與煙火味道並存,原住民與外來遊客各得其樂。

  要找到文脈傳承的新方式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旅遊研究專家張輝認為,處在轉型發展節點上的旅遊古鎮,不光需要文化的創意,更需要文脈的傳承。

  位於雲南騰衝的和順古鎮有600多年的歷史,可由於戰爭等方面的原因,和順古鎮的不少文化都被湮沒。2003年,和順古鎮啟動開發後,沒有急於進行商業設施的開發,而是先進行文脈的梳理,先後建設了滇緬抗戰博物館、大馬幫博物館、民居博物館、宗祠文化館、神馬藝術館、皮影藝術館、木雕織布館等旅遊文化場館,同時還以近百年前的“閱書報社”為基礎,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這些努力讓和順古鎮的歷史和文化融入了當下,避免了文脈的斷裂,為古鎮的長遠發展鋪陳了厚重的文化底色。

  當然,原汁原味、原封不動地保存傳統習俗和歷史文脈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古鎮的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會有自己的變化,會生長出新的形態。對此,勞立江建議古鎮應大力挖掘傳統節日文化 (包括廟會文化、祭祀文化),積極探索新的節日文化形式,讓其成為遊客體驗古鎮文化的新方式。

  勞立江舉了個例子,“紹興師爺”是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在今年的臘月風情節,安昌古鎮上的師爺館,就利用現代電子技術,增加了很多互動功能,遊客上前一站,就可以為自己“秒”出一張師爺像。同時,安昌古鎮還推出了“聲音郵局”,遊客可以用錄音設備錄下自己的心情、故事或新年祝福,然後生成一張帶有二維碼的聲音明信片,通過“聲音郵局”寄給遠方的親人朋友,對方收到明信片一掃二維碼,就可以聽到聲音。

  “不管是傳統的民俗表演,還是新穎的現代玩法,裏面都充滿了生活味道,遊客在這種生活化的文旅體驗中,自然而然地成為古鎮文化的傳播者和文脈的傳承者。”勞立江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