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嘉峪關長城開放中“活起來” 人大代表倡建研學遊基地

2020年01月15日 08:4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1月14日電 (記者 丁思 高瑩)隨著絲綢之路旅遊不斷火熱,位於古絲路上的嘉峪關長城也成為海內外遊客的熱門打卡地。如何在守護這座600多歲關城本真容顏的同時,又能讓遊客身臨其境體驗絲路長城文化的魅力?甘肅省人大代表、嘉峪關市第六中學教師、工會主席許福倉建議,在當地成立研學遊基地,不僅可以通過現有的實物實景、講座、參訪等形式讓遊客體驗邊塞風情,還可借助視頻等新媒體和科技的方式“穿越”至古絲路,讓更多人知曉長城背後的文化,引眾共護長城。

  甘肅嘉峪關,因關得名,因企設市。1958年因“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現代化工業旅遊城市,因萬里長城“天下第一雄關”而得名。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縱深廣闊的嘉峪關長城防線是世界上冷兵器時代最重要、最經典的國家防線,承載了古人的軍事智慧。

  嘉峪關市境內長城墻體43.6公里,壕塹12.94公里,關堡8座,烽火臺和敵臺共49座,現存體量在全省不是最大,但其結構類型突出,涵蓋了甘肅明長城所有類型。

  許福倉説,長城保護仍是第一位的,當地文物部門不斷投入更多科技力量,最大限度保護長城本體及其周邊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如今的嘉峪關關城內外精緻不同,關城外部保持原貌,堅持‘修舊如舊’,再現古代絲路風情;而走進城內,卻是另一番景致,綠意盎然,而且充滿現代感,在保護的同時還推出不同旅遊體驗項目,讓遊客更能融入其中。”許福倉説,建立研學遊基地,更多的意義是要讓遊客,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長城是如何形成的,它在歷史上發揮了什麼作用,留給中華民族的是什麼……只有知曉了更多長城文化知識,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從一點一滴中保護長城。

  正在列席甘肅“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則建議,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嘉峪關,無論政府規劃建設什麼樣的文化旅遊圈,都要堅守它原有文物遺址的價值要素;通過多樣化的手段結合旅遊,進一步弘揚嘉峪關文化,但歸根結底還是要保護好嘉峪關長城的文化價值,這是最為重要的。

  甘肅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提高文化體育服務水準,深入推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實施河西走廊國家遺産線路保護利用行動計劃,加強紅色資源挖掘和文物保護,推進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文物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甘肅省人大代表、武威市博物館講解員紀春梅建議,要加強科技攻關,依靠科技手段改善文物保存現狀;加大文物資源開放共用力度,加強文旅融合和科學交叉,引進和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聯合保護研究;堅持文物工作的公益性、服務性和社會效益,加強公共服務和文旅融合,廣泛弘揚文化遺産價值,有效傳承中華文明基因。(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