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評劇 現代戲仍是關鍵
振興評劇
現代戲仍是關鍵(藝文觀察·讓戲曲走進當下②)
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評劇誕生110週年,為期一個月的“清蓮雅韻——全國評劇展演”不久前在京落幕。10家全國優秀評劇院團,帶來了20台精品劇目。這是全國各大評劇院團近30年來在北京首次集體亮相,從中可以看到評劇藝術發展的蓬勃現狀,也看到一些可能制約發展的不足。
這次展演,每個院團帶來傳統戲和現代戲各一台。從兩者的直接對比中可以看出:傳統戲幾乎出出是經典,而現代戲創作能力還有待提高。
回顧評劇在歷史上的榮耀和地位,與現代戲密不可分。在評劇孕育、發展、成熟、興盛的大部分時間裏,這個劇種都是中國戲曲現代戲創作的大本營。
評劇起源於冀東平原的民間説唱藝術蓮花落,是從百姓生活的土壤之中生長起來的,天然具有關懷現實的基因。從蓮花落到“平腔梆子戲”,評劇在成長壯大過程中,吸納了大量華北、東北民間藝術的滋養。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評劇還正好遇上歐風東漸、戲曲改良的時代潮流,文明戲、時裝戲等蔚然一時,這種新思潮直接影響到正在醞釀轉換提升評劇的藝人群體。從蓮花落時期反映婆媳關係的《勸愛保》到成兆才的不朽經典《楊三姐告狀》,評劇不斷壯大,並享譽京津冀滬和東三省,靠的首先是現代戲。連李大釗先生命名為“評劇”,想到的也是其關注現實、“評論社會”的天性。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推動戲曲改革發展各個階段,評劇的全國性聲譽多半建立在現代戲基礎上。上世紀50年代的《劉巧兒》《小女婿》,60年代的《金沙江畔》《八女頌》,80年代的《這樣的女人》《民警家的“賊”》《野馬》《高山下的花環》,90年代以來的《黑頭兒與四大名蛋》《多彩的夢》《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山花》《紅岩詩魂》……2000年在評劇故鄉唐山舉辦的首屆中國評劇藝術節,12台劇目大半是現代戲。由於評劇對現代戲的突出貢獻,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也設在了中國評劇院。
毋庸諱言,評劇的影響力有些下降,發展面臨重重考驗。在我看來,這正是因為評劇對現實生活的反映能力整體下降造成的。這其中或許包括劇院體制機制變化、編劇人才缺乏、青年演員斷層等多方面原因,但歸根結底,造成的結果就是以現代戲見長的評劇,失去了自身的根本優勢。
因此,新時代評劇振興的關鍵著力點,仍然是現代戲。
加強現代戲創作,首先要向自身的深厚傳統學習。110年的評劇,無論是古裝戲還是現代戲,無論是改編劇目還是移植劇目,都有大量典範。國家京劇院導演李學忠就曾稱讚:“《楊三姐告狀》永遠是我們的教科書。沒有大製作,沒有大投入,卻有大産出。”還有《花為媒》《三請樊梨花》《紅絲錯》等劇目,充分顯示出評劇作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的深厚底蘊,都值得今天的評劇人常學常新。
另外,也要向兄弟劇種的開拓創新學習。現代戲創作已經日臻成熟,各劇種都不乏成功之作,也總結出一些普遍性的經驗共識,比如:現代戲的題材不能狹窄化為當代題材;“現代化”和“戲曲化”並不矛盾,其在內容和思想層面上的現代化,不應妨礙其在藝術特徵和表現手段上的戲曲化;要用心描寫英雄人物,寫出人物個性化的言行特徵和心理世界……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有言:“凡説人情物理者,千古相傳;凡涉荒唐怪異者,當日即朽。”中國戲曲之所以綿延數百年,就在於其一直屬於社會文化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的部分,能夠表現百姓生活、反映群眾心聲。可以説,如今流傳下來的每一部經典,都是當年的“現代戲”。現代戲需要敏銳體察時代發展趨勢和人情世態變化,浸泡到生活深處,“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而這正是評劇的優勢所在。
希望我們的創作者和藝術家能沉下心來,充分發揮評劇藝術關注現實之天性,不負“評劇”之名。
楊曉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