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戲劇如何“走下去”?文藝界專家學者重慶“獻策”
中新網重慶12月26日電 (記者 鐘旖)26日,重慶市話劇院舉行建院70週年“回眸與展望”工作座談會,文藝界專家學者齊聚重慶,就城市戲劇發展進行探討。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文藝大隊在上海成立,並於同年12月17日行軍7000里抵達重慶。吸納部分在渝文藝工作者後,這支隊伍正式組建中國共産黨重慶市委員會文工團,後改稱重慶市文藝工作團。70年時光荏苒,這支隊伍亦是如今重慶市話劇院的前身。
“我認為,當前戲劇市場迎來好時代,機遇和挑戰並存,未來將大有發展。”重慶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黃波長期關注演出市場發展,他發現,“90後”“00後”受眾已開始作為消費群潛入市場,他們有話劇藝術需求。黃波建議,面對機遇,話劇機構應踏踏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讓藝術傳統得以傳承發展;面對未來,應大膽、放開,迎接潮流,讓戲劇充滿更多想像。
俗話説“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但在重慶市歌劇院原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柯愈勱眼中,戲劇從無“古來稀”,作為藝術門類,它是自己心中永遠丟不掉的情感。柯愈勱説,自己是被戲劇浸潤長大的,他期待,舞臺藝術更加重視人才、重視作品,通過培養“名角”的方式,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
“當下,表演類人才好培養,但編劇和導演人才奇缺。”重慶市舞臺藝術創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申列榮説,戲劇機構要想“齣戲”首先要抓好創作,創作是“龍頭”,因此他期待相關部門加大編劇、導演等創作人才培育力度。申列榮提到,話劇創作一定要盯準現實生活,才能符合人群口味。同時,話劇院團應“建風格”增強觀眾吸引力。
香港導演、編劇、製片人高志森在會上談及戲劇如何“走下去”和“走出去”。他説,發展年輕觀眾是“走下去”的關鍵一環。當前年輕人的娛樂消費方式多種多樣,應想辦法讓他們走進劇場看話劇,並形成習慣。高志森“支招”説,城市劇院可儘量多地採用網際網路宣傳,既節省成本,也可讓年輕人多角度地了解劇目;硬體設施齊全的戲劇機構可大量嘗試策劃、運營年輕人參與的活動,如戲劇展演、比賽、短片創作、圍讀劇本等,將舞臺開放給年輕觀眾,提高他們對戲劇的認識和興趣。
在“走出去”方面,高志森舉例稱,可將不同劇團排演的同題材劇目放在一起表演,保住傳統觀眾的同時開拓年輕觀眾。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