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十大語文差錯揭曉 評選流程、標準是啥?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天,2019年“十大語文差錯”公佈,很快引發關注。其中,包括明星微博中的知識差錯,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成孔子的話;足協致歉聲明中的成語誤用,誤將“差強人意”當作“讓人不滿意”用了。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評選目的、效果等問題做出了回應,透露了相關評選流程及標準。
因何堅持評選年度“十大語文差錯”?
自2006年開始,《咬文嚼字》每年評選年度“十大語文差錯”。至2016年,已連續評選了14次。
黃安靖介紹,近幾十年來,語文差錯有些呈氾濫之勢。導致語文運用的混亂,很大程度上也有“態度”因素。
據他介紹,《咬文嚼字》曾開展“咬嚼名家”活動,有人的差錯率竟然超過了20/10000。低級差錯多得到了驚人的程度,如“令你們自豪”誤成了“另你們自豪”、 “脫韁之馬”誤成了 “脫疆之馬”等。
“評選年度‘十大語文差錯’,我們是想以這種方式,吸引社會關注,最大程度地激發人們規範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喚醒人們對母語的敬畏意識。”黃安靖説。
他表示,這個目的已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具體的糾錯效果也比較明顯。比如過去“非營利機構”(或“營利機構”)常被誤作“非盈利機構”(或“盈利機構”),《咬文嚼字》2017年將之列入“十大語文差錯”後,出錯率有明顯降低。
“我們做過調查,凡是《咬文嚼字》列入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條目,後來出現頻率都有大幅降低。”黃安靖介紹。
評選程式有哪些?
據了解,10餘年來,《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語文差錯”評選,基本上都按照一個比較固定的程式進行。
黃安靖介紹,程式上一是材料收集,“‘十大語文差錯’備選材料的收集,都經歷了一個‘海選’過程” 。
“來源主要有三個。第一,《咬文嚼字》是一本以‘糾錯’為特色的刊物,每天要收到數百份讀者來稿,可收集到大量各種類型的差錯材料。”黃安靖説,第二,《咬文嚼字》雜誌社有個出版物編校品質檢測中心,每年都組織專家審讀大量出版物,也會積累一大批差錯素材。
黃安靖説,第三,《咬文嚼字》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數十個“咬文嚼字觀測站”,各站聘請語文觀測員,有目的地蒐集語文生活中出現的差錯。
當“海選”結束後,接下來便是組織評選。黃安靖表示,評選一般分四步進行,首先是。條目整理,《咬文嚼字》編輯部對收集到的差錯材料進行整理、篩選,提出50個初選條目。
其次是專家審核,編輯部組織語文專家,對50個初選條目進行逐一審核、投票,形成15個備選條目。
再次是徵求意見,《咬文嚼字》編輯部將15個備選條目寄發給遍佈全國的專業人士,徵求他們的意見。
黃安靖説,最後是審定,根據反饋意見,編輯部組織專家做“15進10”的最後審定,完成“十大語文差錯”定稿。
年度“十大語文差錯”標準是這樣的
其實,在每年的評選中,《咬文嚼字》雜誌社一直遵循著典型性、新聞性、廣泛性三個標準,進行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評選。
首先説典型性,即收集語文運用中出現頻率高的典型差錯。如 “啟事”誤成“啟示”(2006年)、“貂蟬”誤成“貂嬋”(2009年)、“精粹”誤為“精萃”( 2010年)、“綜合徵”誤成“綜合症”(2015年)、“青睞”誤為“親睞”(2018)等。
其次是新聞性,即重點關注重大新聞、熱點事件報道中出現的差錯,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錯。黃安靖舉例,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介紹他的作品時,《天堂蒜薹之歌》多被誤為《天堂蒜苔之歌》……這些差錯,均被列入當年的“十大差錯”榜單。
另外,評選還有“廣泛性”標準,即兼顧到各種差錯類型。黃安靖解釋,其中有音誤,如老捨得“舍”誤讀為shè(2017年);有詞誤,如“反擊”誤為“反戈一擊”(2018年 )。
此外,還有成語運用錯誤,如把“首當其衝”理解成“衝在前面”“首先”(2009年);有引文錯誤,如孟子的“食色,性也”被當成孔子的名言引用(2006年);有數字用法錯誤,如“七十幾美元”誤成“70幾美元”(2014年)等等。(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