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寫40萬字作品揭秘鄭國渠:它由“間諜”修建?
中新網客戶端12月4日電(記者 上官雲)鄭國渠,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水利工程。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在古代絕對算得上“奇跡”。2016年,鄭國渠申遺成功,躋身“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其實,鄭國渠背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新近出版的《天下第一渠》中,作家白描通過研讀史料、實地走訪調查,用40萬字講述了這項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他提到,鄭國渠一個叫做鄭國的水工主持修建的,並以他的名字命名,而這名水工當年的真實身份,卻是個“間諜”。
戰國末年,有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漸漸地,位於西北地區的秦國日益強大,兼併天下的步伐逐漸加快。
“當時,韓國君主就派一名叫鄭國的水工來到秦國,向秦王獻上計策,勸説秦王要興修一項規模很大的水利工程,企圖借此消耗秦國人力、財力等,令它‘無力東伐’。”白描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疲秦之計”。
秦國按照鄭國的設計,要引涇河的水,東流三百餘裏,注入洛河,這的確是個極其龐大、極其複雜的工程,短期內無法建成。白描説,結果,在建渠過程中,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被秦王嬴政抓起來要殺頭。
“鄭國也沒慌張,他坦然承認自己的身份。但跟嬴政説,‘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嬴政覺得挺有道理,就讓鄭國繼續主持修渠。”白描計算了一下時間:整個鄭國渠歷時10年方才完工。
這也確實是一項了不起的工程。《史記》和《漢書》裏都記載:“用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秦國因此變得更加強大,最終統一天下。
作為陜西涇陽人,白描對鄭國渠的故事再熟悉不過。一度,他想寫一寫鄭國渠,但很長時間裏沒有付諸行動,“寫作難度大。這條渠的歷史縱貫2000多年,寫它實際上是為一方土地纂志。不敢輕易動筆,怕糟蹋了這個題材。”
2016年,鄭國渠入選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這令白描倍感驕傲。他説:“我的家鄉陜西涇陽是個歷史名縣,秦曾經在涇陽建都。我是從這片土地走出的作家,也希望我們的歷史文化得以完整延續,所以就有了寫作《天下第一渠》的決心。”
對一位作家來説,這不是個清閒工作。2017年春天,白描自駕車長途到涇河的源頭實地考察,還走訪了涇河流域甘肅陜西一些縣。隨後在考察採訪中,他七上鄭國渠渠首,採訪了近200位人士,閱讀了大量文獻資料,史書、地方誌、水利專業書籍。
另外,再加上人物、文化、商業等方面的有關資料……那些成書的或油印沒有出版的,在白描的寫作間裏堆滿了幾張大桌子。白描認為,首先在創作前要做大量準備,在寫作中則既要深研資料,又不能被材料所捆綁,必須有作家自己的視角和發現,融入作家自身的生命體驗。
整個寫作過程並不是特別順利。白描時不時會有下不下去的時候,比如寫到宋代時興建豐利渠,那是鄭國渠的後續工程,但史書上記載卻很簡略。
一連幾天,白描都只能對著電腦發呆。他乾脆和朋友一起出門,再次踏勘豐利渠渠首。他在一塊大石頭坐下來,思想穿越千年飛到宋代,直到靈感閃現,“突然就一個突破口,一條渠的命運其實和一個朝代的國運實力相關,‘富而不強’是宋朝國運的寫照,於是從這個特殊大背景著筆,將幾上幾下修渠的曲折和艱難,完整地表現出來。”
白描有時候會羨慕其他作家,“他們想寫什麼,坐下就能寫。我寫東西進入狀態比較難,得不斷醞釀情緒,非要把狀態調整到與寫作內容合拍不可。《天下第一渠》是在家鄉動筆寫的,一種既熟悉又親切的鄉土氣息包圍著我,對寫作很有利。”
因此,他度過了一段充實、快樂的寫作時光:每天5點起床寫作,寫到十點鐘吃早飯,飯後繼續寫,直到下午4點鐘再來一頓“下午飯”,“家鄉農民傳統上是一天兩頓飯,就是這個鐘點,傍晚隨便墊巴一口,不算正式吃飯,叫‘喝湯’,我連‘喝湯’也免了,完全回歸了農民的生活節奏。”
“我想給故鄉寫一本致敬之作。”白描上大學離家時,父親交代“你要常回來”。他始終記在心裏,“人這一輩子有些事情註定忘不掉,比如故鄉。我要從方方面面探究並表現它與傳統民族文化的根脈關係,即使下筆寫現實,寫當下,也要透現出歷史和時代的折光。”
讓白描感到高興的是,家鄉人對《天下第一渠》的評價還不錯,今年4月份新書首發時一下來了四百多人參會。他認為,鄭國渠及其後歷代渠係讓關中渭北地區受惠2000多年,人們感念當年的修渠人,想了解那些故事,“從讀者反應看,家鄉人對這本書是認可的。”
包括《天下第一渠》在內,一直以來,白描創作的非虛構作品《蒼涼青春》、《秘境》等都較為知名,但他不想把自己的創作局限在非虛構寫作上,“早年我寫過一些中短篇小説。下一部作品將會是一部長篇小説,寫玉器行業裏的人生百態。三年前完成了提綱。從提綱看,沒有50萬字打不住。”
他説,這估計又會是一場“硬仗”,“但我希望自己能寫好。”(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