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暨香港學者、編劇談戲曲創新與交流

2019年11月18日 09:5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陸戲曲界名角如雲,觀之不盡,有很多年輕卻頂尖的專業演員。臺灣的很多演員能自在地跨京劇、崑曲、南音等藝術形式演繹作品。”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講座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16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當日,由中國戲曲學院戲文係、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共同舉辦的2019年海峽兩岸青年戲曲編劇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臺灣、香港、內地的60余位中青年戲曲學者、編劇、導演參與論壇。

  在小劇場戲曲《惜·姣》編導李卓群、小劇場戲曲《浮生六記》導演白愛蓮等大陸年輕戲曲人分享創作經歷後,王安祈點評其作品“獨抒性靈”“毫不媚俗”。她告訴記者,看到大陸年輕編劇的新編戲曲竟有深厚古典基底,是今天一大收穫;得知他們有的還兼任導演、製作人,非常佩服。

  王安祈介紹,目前臺灣年輕編劇普遍“不拘一格”,一齣戲可能跨越不同劇種,甚至採用爵士樂、交響樂等。“同是戲曲藝術,一定要通過交流、觀摩,互相啟發。”王安祈説。

  中國戲曲學院戲文係教授謝柏梁介紹,該戲曲論壇自2008年始,已舉辦過八屆。論壇的初心是關注對青年編劇的扶植。

  謝柏梁談到,臺、港、內地戲曲創新各有特點。臺灣戲曲與西方接軌更深,不少作品改編自西方經典劇目,也有古今、中西的“穿越”之作;香港在粵劇的古戲新作上頗有成就;內地戲曲強調整理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創作現代戲“三並舉”。

  謝柏梁表示,港臺在戲曲創新中的各自所長值得內地借鑒,特別是要學習港臺青年編劇、演員的創作積極性與創造力。

  粵劇演員、編劇王戈丹2003年通過“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移居香港。她認為,香港觀眾對粵劇熱情高,經典劇目仍很有吸引力。但觀眾開始老年化,年輕人可能看不懂全本大戲。此時應通過小劇場劇目、戲曲進校園、舞美創新等方式讓年輕人了解粵劇。然而香港許多劇團缺少資金支援,心有餘而力不足。

  王戈丹表示,粵劇是廣東、廣西、香港等地共同傳承的藝術,但香港與內地的藝術交流仍不甚便利。她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藝術交流與人才流動若能更便捷,對粵劇發展將是一大好事。

  本次論壇為期三天。除學術交流外,與會嘉賓還將一同欣賞由中國戲曲學院青年教師王永慶導演的豫劇《南華經》。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