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四把名琴花了20年 70件京胡珍品串起百年往事
京胡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個頭雖小,簡單的琴擔、琴筒、弦軫、馬尾弓,演奏聲音卻響亮且貼近演員的嗓音,是戲園子裏當之無愧的重要角色。70歲的知名藏家樓莊東,傾盡半生心血追索而得的70件京胡珍品,昨天起在上海大世界展出。這個名為《中國京胡文化展——暨樓莊東收藏陳列》是首次從文化角度展示京胡歷史遺琴的展覽,涵蓋從清朝以來各個時期名家的典型用琴、琴制沿革。
許多流派唱腔是演員和琴師共同創造出來的,京胡撐起京劇唱腔的半壁江山。展覽分為“名家用琴”“老鋪遺琴”“歷史珍琴”“特材制琴”“新聲傳琴”五個板塊,其中既有晚清時期著名琴家梅雨田、孫佐臣的珍貴用琴,也有京劇學者陳彥衡、陳道安的教學用琴,還有梅蘭芳、譚鑫培的琴師——徐蘭沅的用琴和所制之琴,更有楊寶忠、李慕良用過的珍貴遺琴。當年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在這些遺琴的伴奏下,度過了他們精彩的舞臺生涯。
民國時期京津滬的著名制琴鋪也是展覽的一個亮點,如馬良正、史善朋、洪廣源、呂順昌、周井千等。它們所制的京胡如今外表滄桑,有的還能演奏出動人的韻味。通過這些京胡可以感受絲竹雅樂的神韻和風骨以及民族樂器代代相傳的傳承和新生。
與共和國同齡的藏家樓莊東曾經是一位專業琴師,在他的青年時代,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傍身之技,使他加入了農場的文藝小分隊。在展廳的起始之處放置的兩把琴,一把是“母親贈琴”,樓莊東告訴記者,1967年,母親在家庭經濟狀況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籌措了18元買下這把黑紫竹老琴,滿足了兒子小小的奢望。“那個年代,媽媽的一個月工資只有10元錢啊!”樓莊東説。母親贈琴的邊上,是“父親遺琴”,乃北京“竹蘭軒”胡琴鋪上世紀40年代所制的精品,16陽楞手工黃楊木弦軸帶著鮮明的“竹蘭軒”風格,也是樓莊東之父樓邦達當年的愛物。在眾多京胡名家所用過的京胡中,分量最重的是有“清末胡琴四大家”之稱梅雨田、孫佐臣、陸彥庭、王雲亭用琴,據樓莊東介紹,單單是這四把琴就花了20年的時間才收藏齊。
主辦方上海市文化藝術檔案館還根據本次展出的名家用琴,專門從館藏唱片中挑選了著名京胡演奏家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錄製的唱片,其中收錄了京胡名家大師演奏過的《夜深沉》,這首改編自秦腔曲牌的京胡曲,名家們在演奏時均各有所創新,使原曲剛勁且優美的音樂得到充分表現。
展覽由上海市文化藝術檔案館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上海大世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四家單位聯合舉辦。
本報記者 徐翌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