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詩人作家重走詩路活動啟動 新詩美文不斷涌現
每一塊青石板都記錄著廿八都腳步的輕重,心路的短長
浙江四條詩路上的新詩美文來了
“總有一種美適宜放逐,一半是翡翠,一半是火焰……”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浙報集團旅遊全媒體中心承辦的“詩心自在”2019“詩畫浙江”全國詩人作家重走詩路活動8月25日啟動之後,當天下午,來自全國的詩人作家們就踏上了詩路旅程。
在歷代文人們走過的四條詩路上,詩人作家仿佛感觸到了古人們在山水之間獲得的靈感。這兩天,新詩美文不斷涌現。
“聖地羲之今又來,竹修鵝白動心扉。由茲書法多營養,鐵劃銀鉤天地回。”在紹興蘭亭,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褚水敖有感而發。
詩人作家重走浙東唐詩之路的第一站在紹興,從柯岩、鑒湖、魯鎮到蘭亭、大禹陵。就在蘭亭景區鵝池邊,褚會長即興作詩。一路上,褚會長還在給大家科普紹戲和越劇的區別,他是在戲曲的氛圍里長大的,北大求學期間也都有上臺表演過越劇、紹戲,“紹戲高亢激昂,越劇更加柔婉”,介紹之際,還給大家演唱了一段龍虎鬥。
錢塘江詩路的第一站則是在衢州廿八都鎮。天剛亮,詩人、作家、攝影師們都已經起床,去鎮上尋找晨光。“……每一塊青石板都記錄著廿八都 腳步的輕重,心路的短長 每一個身影在接力著廿八都 花開花落般的提問,以及風輕雲淡的日子……”詩人彭文斌遊覽廿八都後感慨良多,做了一首題名為《致廿八都的一個清晨》的詩。
“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沿著詩人孟浩然的足跡,甌江山水詩路的第一站來到了麗水。麗水這座坐落在浙西南的“人家”從古至今都向我們展現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並且推陳出新,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標誌。
“古堰畫鄉有薄霧輕幔的田野阡陌,有炊煙嫋嫋的鄉村院落,有泊于江畔的小舟與石板雨巷,這裡所蘊涵的寧靜與和諧就像一幅天然的線描畫。看著這幅畫裏古樸的建築,聽著堰口的水聲,是會讓人忘記疲倦的。”茅盾文學新人獎獲得者,自由作家、畫家祁媛沿著甌江畔,踏上古堰畫鄉的石磨步道後,有感而發。
古堰畫鄉分別由“古堰”與“畫鄉”組成。建於西元505年的通濟堰以及大量古遺址,古村落,乃至古樟樹群形成了自然古樸的江南古鎮風貌。而畫鄉的名號來由源於其優越的藝術創作環境,造就了藝術家們的桃源仙境,也衍生出著名的“麗水巴比松”畫派。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東晉文學家、山水詩的開創者謝靈運遊船停靠在石門洞,詩性大發,留下千古名句。慕名而來,浙江大學特聘教授、數學博導,詩人、作家蔡天新迫不及待地讓導遊帶去謝靈運題詞處。他感慨:“沒有謝靈運就沒有唐詩之路,李白、王安石等文人墨客都是為了追尋謝公的足跡而來。”
另一邊,在大運河詩路上,攝影師顧正華對新市古鎮的煙火味情有獨鍾,一大早他就捕捉到了很多鏡頭:夫妻早餐店的忙碌、美女遛京巴狗、老人河邊聊天、花格窗裏的老婆婆在做家務……都是他眼裏市井小民的焰火生活。他説:“江南,韻是特色。遺憾的是,毒辣的陽光破壞了水鄉的韻味,要是煙雨濛濛的,就更好了!”
據悉,全國詩人作家重走詩路的旅程將從25日持續到29日,他們將為浙江的四條詩路寫下新的詩篇,為浙江的詩路文化增添更多文化內涵。(魯佳)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