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長安十二時辰》古裝出自誰手?

2019年07月30日 09:13:00來源:華西都市報

  《長安十二時辰》古裝出自誰手?

  《長安十二時辰》第一季收官,該片以精美的服化道以及緊湊的劇情成為了2019年影視圈裏的黑馬。

  影視劇標榜自己服裝精美,粧容精緻,道具精良的很多,但獲得觀眾一致好評的卻不算多。《長安十二時辰》卻在服裝和化粧方面做到了貼近“史實”。原因不僅是大導演黑澤明的女兒、日本著名服裝造型師黑澤和子參與了服裝造型指導,還有這樣一群默默從事中國古代服裝復原長達12年的人。正是由於他們的參與,才讓我們能夠目睹這個近乎還原的大唐。

  這群人有一個統一的名字——中國裝束復原團隊。

  這個團隊説大不大,做研究的有十幾個人,算上製作的話也就只有二三十人,但他們所研究的舞臺很大——上下五千年的人們穿的、用的,都是他們研究和復原的對象。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成立12年,目前經復原出的服裝和粧容多達400套,從春秋時期到清代均有涉獵。

  封面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裝束復原團隊美術組組長胡曉,讓他談談《長安十二時辰》以及復原中國傳統服飾的工作。

  復原古代服裝

  也是復原中國式審美

  2007年,一群年輕人湊在一起成立了一個團隊,專門研究和製作中國古代服飾。包括創始人劉帥在內,大多數人都是學習藝術或者服裝專業的,對於中國古代服飾很感興趣。那個時候從事中國古代服裝復原的人很少,沒有參考和參照就自己去研究,慢慢地做出了一點名堂來。

  為了保證研究和復原的嚴謹性,這個團隊裏面文史類和文博類的也不少。從各種古籍、資料、壁畫、陶俑之中找線索,把實踐與考證結合:“以服裝來説,就是出土的實物。其實我們參照的東西沒有一個是完整的,但是可以結合很多的實物、壁畫、陶俑還有文獻的記載資料,不斷地嘗試穿法,把實踐與考證結合。有的出土的實物比較完整,就可以直接複製。但還是要參照同時期的壁畫、俑像才知道穿戴的方法。如果只有一個證據是不成立,還要參考很多的資料。”

  目前,整個團隊研究的不僅僅是中國古代服飾,還包括了首飾、化粧、器具以及樂器等,復原這些古代的器物在胡曉看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實服裝是所有文化的外寄,有很多東西有民族性的審美。我們做的這些東西能一眼看到這是中國的符號和審美,能讓人們直觀地了解到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和衣服是什麼樣的。尤其是現在的社會變化比較快,思考的時間比較少,希望能夠在快速閱讀的時代讓人們能更直觀地看到物質文化的影像資料。”

  購買復原古裝

  “時辰”劇組請教唐代禮儀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與《長安十二時辰》的合作來源於劇組的一次採購,後來一來二去就與劇組熟悉了,聊完之後發現能夠在劇中做一些工作:“他們也買了一些我們的衣服,回去之後也自己製作了一批。不過他們不會粧發,就錄了我們模特粧發的視頻。我們還幫他們在劇本上做了一些修改,做了一些指導,比如説唐代禮儀什麼的,我們都跟劇組提過。他們拍的時候還把我們工作室復原的鍋碗瓢盆都借走了。我們平時也是用這些吃飯的。”

  在胡曉看來《長安十二時辰》雖然還有一些小瑕疵,不過在影視劇裏算得上是“良心劇組”:“有的地方還是有錯,因為我們沒有跟組,在一些小細節方面他們也有一些瑕疵,比如説把盛唐的造型做成了晚唐風格的,不過影視劇做到這樣已經很好了。”

  作為服飾的行家,胡曉看電視劇會有“職業病”:“有的時候看電視劇比較好笑,會潛意識裏去糾錯,不過有時候別人也會給我們提一些問題:比如穿了拖地長裙衣服怎麼下地幹活。因為現在保留的一些資料都是比較精華的禮儀性或者盛裝,裏面記載的很多東西實際上並不是勞動時穿的衣服,他們穿著這些衣服是不用幹活的。”

  中唐流行黑唇

  古今中外女子都很愛美

  在“十二時辰”播出時,有觀眾質疑唐朝的老百姓怎麼也能夠濃粧艷抹地出門。胡曉表示根據考證,古今中外女子都愛美,有錢沒錢都有方法把自己收拾得很漂亮:“當時有錢的人有有錢的畫法,沒錢的人有沒錢的畫法,就像現在的口紅一樣,有貴的也有便宜的。當時古代人用不起鉛粉就用米粉。我們發現古今中外,女人為了美還是能夠下狠手的。”

  而且中國古代有些粧容也很有趣,很多比現在的彩粧還誇張:“唐朝時候口紅的色號還挺多的,但不一定是在同一個時期。中唐時期流行黑唇,烏紅烏紅的,用烏膏注唇。白居易有首詩就寫的是:烏膏注唇唇似泥。不過那個時候的直男可能也不喜歡這種粧容。”

  不止在唐代,即便是在大家稱頌的“審美極其高級”的宋代,奇葩粧容也不是沒有:“宋代流行把魚鱗修剪貼在臉上,這屬於沒有錢的,有錢的用珍珠,那種饅頭珠貼在臉上。”

  不僅粧容有趣,中國古代人也很時尚:“我們做出來很多的東西會發現,原來古代的人這麼時尚,原來古代也有背帶裙,吊帶褲。很多看起來奇奇怪怪的不應該在古代出現的,其實它都有。”

  審美標準變遷

  “漢服熱”傳達文化自信

  近幾年在年輕群體中漢服熱蔚然成風,例如在許多熱門景點,時常會偶遇身著漢服的年輕面孔,成都春熙路、太古裏街頭穿著漢服逛街也是屢見不鮮。

  面對這樣的“漢服熱”,胡曉表示這其實是個很好的現象,這當中不僅體現出現在的年輕人敢於表達自己的熱愛,也説明瞭中國的傳統服飾是被現代人肯定的。

  服裝的用途便在於穿著上身,只有穿在人們身上才能煥發其生命力,若將一件衣服永遠束之高閣,那它就是一件文物。在這股“漢服熱”背後傳達出的,不僅僅是人們正以更加寬容並包的姿態接納與如今日常服裝不同的傳統華服,同時也是推崇傳統文化中體現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面對古今變遷,漢服著裝審美標準也不可避免會産生變化。“在古代,標準就是衣服穿著整潔、美觀。而現在,我覺得漢服只要符合傳統的審美,穿起來是好看的、整潔的,是符合的,就可以了。”同時,胡曉也談到,如果對一件服裝做了過多考據方面的負擔,人們會覺得過於繁瑣,反而不利於漢服的流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