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國博吹起新疆風

2019年07月23日 08:32: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國博吹起新疆風

  一幅唐代彩繪伏羲女媧絹畫,左為發束高髻的女媧,右手執規,右為頭戴網幘的伏羲,左手執帶墨鬥的矩尺,二人上身相擁,兩尾相交,畫面四方繪有日月星辰。這幅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絹畫,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曾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亮相。有意思的是,畫中的伏羲女媧皆為胡人面相,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交融,在這幅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萬里同風——新疆文物精品展”在國博開幕。展覽匯集從先秦至宋元時期的191件(套)精品文物,包括陶器、金屬器、紡織品、木器、紙製品、佛造像、玻璃器等。通過一件件有故事的文物,反映新疆地區燦爛的歷史文化,實證新疆自古以來就與內地文化相通、命運相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于志勇介紹,此次展覽呈現了新疆近年考古發現和文物修復的部分成果,展品中有國家一級文物近40件(套),有的文物是首次走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展覽由“絲路雛形”“絲路華章”“絲路梵音”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了早在先秦時期,中原與西域就有著緊密聯繫,絲綢之路就已初具雛形。“這件哈密出土的雙耳彩陶罐,距今有3800年—3600年的歷史,它的紋飾風格明顯受到甘肅地區彩陶文化的影響。而這件西周時期的紅銅鐮刀,表明當時新疆已存在相當程度的農業生産,它是黃河流域粟作農業技術向西傳播的印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何小雪對記者説。

  “絲路華章”展出的漢唐時期的簡牘文書、官府印信等,顯示了自西漢以來中央政府就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設官建制、屯墾戍邊等政令的實施,促進了西域各地的穩定和發展,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有力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尼雅墓地出土的“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雞鳴枕,是由來自中原的織錦製成。它的主人是東漢時期西域鄯善國的貴族。何小雪介紹説,漢晉唐時期西域盛行陪葬雞鳴枕,是受到中原漢族喪葬習俗的影響,人們認為雄雞能在另一個世界叫醒逝者。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墓主人生活圖,生動再現了東晉時期吐魯番居民的生活場景,畫中人物服飾和傢具皆與同期中原風格相似。漢代龍紋金帶扣、繭形壺、樓蘭彩棺,南北朝“胡王”錦、化粧硯,唐代絹衣彩繪木俑、美人絹畫、花式點心、學生抄寫《論語》的習作……這些文物從多個角度展現了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絢美華章。

  第三部分主要展示新疆古代佛教藝術精品。除了有佛經譯本、彩塑菩薩頭像等文物外,還運用多媒體手段還原了精美的石窟壁畫。

  此次展覽是國博與地方文博機構共同舉辦精品文物展覽的又一成功合作。展覽免費開放,為期兩個月。

  鄒雅婷 文/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