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錦綬堂 述説楚東村的過去與現在
百年錦綬堂 述説楚東村的過去與現在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寧莎鷗
從長沙出發,往東而行,經長瀏高速、瀏東公路,便可到達大圍山下的楚東村。該村于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長沙最早入選的村落。村域內風景秀麗、歷史建築星羅棋佈,也是市區居民郊遊踏青的好去處。繼開慧村、潭灣村之後,本報記者探訪傳統村落系列報道的第三站來到此處,尋訪楚東村的歷史古跡以及其留下的故事。
120歲的錦綬堂 見證真摯不老的愛情
在楚東村中,有一座名為“錦綬堂”的深宅大院,這座建築修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是典型的清末莊園建築,算起來已經有超過120年的歷史了。
走進錦綬堂,長居城市“鴿子籠”的遊客首先會被它的恢弘氣勢所折服。這座大院佔地4000平方米,兩層樓房中設有房間100余間,幾進院子中擁有大小天井10多個。放在如今,這簡直是一座豪華度假酒店的規模。走進堂中,可以見到這座建築坐北朝南,採光通風都很好,樓體採用磚木混合結構,既結實又古樸。這些房舍由10余個環抱天井的小四合院組成,每個小單元又有廊舍相連,單看小巧精緻。前庭、後廳兩邊有數列對稱廂房,每處廂房都有突出高聳的涼亭,頂板裝飾著八仙過海、麻姑獻壽、唐僧取經等神仙圖案的“藻井”。在屋檐下的青磚上,塑有用銅絲為骨架、桐油石灰為內胎、外涂彩漆的“檐畫”,“檐畫”內容為《三國演義》《楊家將》的戲劇人物故事及24孝人物故事,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特色。
説起錦綬堂的緣起,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忠貞的愛情故事。“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名被後人稱為涂劉氏的女子,為紀念24歲早亡的夫君涂儒玫(字文綬)建設了‘錦綬堂’。”大圍山鎮政府工作人員徐和初介紹。據史料記載,1895年,為表彰涂劉氏的貞節,光緒皇帝特別批准涂氏族人為涂劉氏建立貞節牌坊。於是,涂劉氏侄孫涂壽朋開始為祖母修貞節牌坊,同時計劃為她修一座大宅院頤養天年,並在房屋建成後,請湖南巡撫陳寶箴題寫“操並松筠”的匾額,以表彰其貞節。涂劉氏堅持要把這幢宅子命名為“錦綬堂”,“錦”意味著丈夫被朝廷追授為“五品封典奉政大夫”,夠得上穿錦袍、佩綬帶的資格,“綬”則取丈夫字“文綬”中的“綬”字,以紀念亡夫。
瀏陽文物專家任新民曾對屋內留存的文字進行過研究,認為錦綬堂是瀏陽範圍內古文字最多的古建築。錦綬堂的門楣、階檐、藻井、墻龕等處,在建設之初由匠師倣寫了大量古文字,草書、行書、隸書、石鼓文、禹碑文、楷書等中國書法形式都有體現,不僅書寫漂亮,而且保存完整。這些倣寫的古文字,除了大量商周銘文,還有《西都賦》《通典》內的字句,各朝各代詩人詩作或散文作品的字句,如唐太宗《聖教序》片段,《愛蓮説》《滕王閣序》等。
“很多彩繪都是圖文相關,顏料是礦石原料,這些藝術才能保存至今。”任新民説,這些歷史的文字內涵豐富,在瀏陽,錦綬堂古文字是最完整、最多的。
錦綬堂曾是紅軍後方醫院和湖南省蘇維埃政府所在
1930年5月,彭德懷帶領的紅三軍團攻克東門,蘇維埃革命運動在大圍山地區興起,錦綬堂成為紅軍後方醫院和沒收土豪財産保管處。同年8月1日,湖南省蘇維埃政府成立,隨軍輾轉到東門,進駐錦綬堂,但這次駐紮只有10多天。直到1931年農曆二月初,湖南省蘇維埃政府從平江開赴東門,正式進駐錦綬堂。同時進駐的還有共青團湖南省委、中共湘東特委、省總工會、省反帝大同盟等。
在錦綬堂北院的閣樓上,設有蘇維埃政府的油印室,墻上留有油印傳單《紀念“三一八”告白軍士兵書》。“猛烈擴大紅軍”“力爭社會主義的前途”……這樣的標語,在錦綬堂偶爾就能碰上一兩句,幾經歷史的風雨侵蝕,有些已經模糊了。“我們想了個辦法,用玻璃罩將這些標語保護起來,這都是當年的原跡,非常珍貴。”瀏陽市委黨史辦工作人員説,革命年代,當地群眾為了保護好這些標語免受白軍破壞,在省蘇維埃機關撤出後,主動用石灰漿或者泥漿把標語覆蓋了起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當時紅軍來到這裡多麼受歡迎。”
在錦綬堂一個上樓口的墻面上,印著一張財務公開帳單。“這份財務報表是最早的紅軍帳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份帳單收入類、開支類都分別羅列。4月份收入是3700塊大洋,其中紅三軍團就給了2000多塊,可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得到了紅三軍團的大力支援。另外,帳單上還列出了宣傳費用,在當時資金緊缺的時候還重視宣傳,可見當時蘇維埃政府對其思想、理念方面的宣傳非常重視。這個財務帳單實際上就是財務公開,我們政府現在的財務公開最早出現,其實就在這裡。”
新田坳“雷公鏨” 是古文化遺址 出土老祖宗的石器
在楚東村新田坳的一個山坡上,還曾發現過一處古文化遺址。説起這個發現,其中也有一段故事。1986年長沙市文化部門組織全市文物普查,大圍山的工作人員姜振佩和李微頂著烈日上路了。一開始他們倆並不知道大圍山有古文化遺址,發現此處也是偶然。他們去民間收集古玩字畫,有一次無意間聽到一位老農説,在山裏種地見過“雷公鏨”。所謂雷公鏨,當地人認為是雷公用石斧打妖怪時掉下來的殘塊。兩人的職業敏感很快提醒自己,這可能不是普通的石塊,而是文物。
於是,姜振佩讓老農帶他們上山,沒多久他們果然找到了石斧,隨後又陸續發現石錛、石箭簇、石刀、陶片等大量文物。而灰坑(相當於現在的垃圾堆)的發現,更讓他們確定這是一處古文化遺址。“我們找到的第一塊石斧就是在楚東村新田坳的一個山坡上撿到的。”姜振佩表示:“發現這個遺址我們欣喜若狂,一掃多天來在大圍山無所收穫的陰霾。”
在楚東村發現第一處遺址後,姜振佩與李微對其他地區也展開了地毯式搜索。他們在大圍山一線發現了7處古文化遺址,其中東門1處商周文化遺址;白沙2處商周文化遺址、1處龍山文化遺址;中嶽3處龍山文化遺址,面積最大的達7500平方米。
龍山文化,泛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西元前2500年至西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其主要分佈在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為什麼會在千里之外的湖南長沙發現呢?
文物專家介紹説,除了大圍山,湖南常德等地也有龍山文化遺址被發現,這表明瞭當時黃河流域與長江中下游流域文明的聯繫。龍山文化流傳到此的原因很複雜,估計可能是某些部族為避戰禍,從黃河流域遷到這裡,將龍山文化傳播了過來。
如今桃李花開燦爛 楚東成為水果樂園
大圍山下如今也變成了美麗鄉村、水果主題樂園。楚東村便是大圍山鎮的主要水果基地之一,全村分佈了幾千畝果園。
每到春季,大圍山楚東村中上萬株桃樹和梨樹綴成粉紅與雪白相間的花潮,鋪滿了田野,錯落于林間,點綴在山腳,裹挾著雨中的層層笑意,向遊客眼前奔涌而來。
遊客紛至遝來,村中的接待設施也逐漸升級。在楚東村,農家樂、生態飯莊等招牌隨處可見。每到賞花季節,村民們忙得是不亦樂乎。當地飯莊經營者郭先生告訴記者:“高峰期一天可以接待十桌八桌的客人,他們吃著我們自己種的綠色蔬菜、嘗著正宗的農家柴火飯是讚不絕口。”據了解,部分做得好的農莊憑藉提供遊客飲食與經營土特産就能獲得近十萬的年收入,村民們也借此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村中的陽誠種植專業合作社便是重要的水果産地,該合作社負責人鐘陽生稱:“我們的果園超過100畝,主要樹種是黃金梨。大圍山的黃金梨水分多、口感甜,每年都是暢銷品。”
夏日的陽光播撒在這片較平整的坡地上,從樹底下新鮮的泥土可以看出來,果樹已經施過肥。梨樹長勢喜人。
要照料這些梨樹可不是件輕鬆的事,經常要留意枝丫的長勢,密集的、太長的都得剪掉。施肥量也要拿捏好,施得過多果皮會過厚,所以一定要計算好施肥量和施肥的面積。幸好當地農戶已經駕輕就熟了,鐘陽生每年憑藉這片梨樹林能獲得近30萬元的收入。
桃樹也是當地的主要水果,村民廖根明是村裏第一批種植桃樹的農戶,據廖根明介紹,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就種植了4畝桃樹。
“那時候都是三更半夜起床摘桃子,每天趕最早的班車擔著擔子去官渡和瀏陽城區賣。”廖根明説,由於不易保存、沒有固定銷售市場等原因,“賣得很吃力”。現在,“我種的30畝桃子幾乎不愁銷路。”廖根明告訴記者,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合作社推進品種試點,大圍山開始統一種植口感更好、更易於保存的脆蜜桃,獲得了更大的市場優勢。同時,隨著每年桃花節的舉辦和“大圍山桃”品牌逐漸打響,如今各家的水果基本上都能靠遊客消化,村民們坐在家門口就能把桃子賣出去。
楚東村代表文物
跳石橋
在楚東村漾水灣組大溪河河面上,有一處瀏陽上東地區類型較為獨特的多墩勻布的踏水石樁橋。據考證,該橋原名“東門市矼 ”,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由鄉紳魯榮業捐資修建。後經清康熙、乾隆、嘉慶、同治歷代修葺,保存沿用至今。橋北岸青石碑一副橋聯上書:“梳理河川敢對洪峰言砥柱,鋪排琴鍵樂為行客踏笙歌”。 (甲申秋月徐和初撰廖記碑刻刊)
楚東山大屋
中共湘鄂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楚東山大屋位於瀏陽市大圍山鎮楚東村楚東山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湘鄂贛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的重要紀念地。據考證,舊址是瀏東涂姓分別創建於清末的民居建築。1931年7月5日,中共湘鄂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會場設西邊建築西側橫廳內。到會代表200余人,會期10天。
圍山書院
圍山書院坐落在瀏陽市大圍山鎮東門市,今為大圍山鎮中心完小和中學。正如歌詞中所言,在“崗巒圍繞,盤踞四縣”的大圍山山麓,在東門集鎮東隅,左依虎行嶺、右傍瀏陽河的圍山書院秀然而出,在經受100多年的風雨歷練後,依然翰墨留香。圍山書院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佔地面積3039平方米,建築面積1635平方米,由譚嗣同的老師涂啟光領銜捐建,為當時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