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長篇小説《大河風流》:回歸傳統敘事美學

2019年03月26日 09:0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 高凱)作家朱東惠上中下系列長篇《大河風流》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作品描繪了大遼河畔以馮氏家族為主的幾個家族四代人跌宕的人生命運,其通俗而又頗具傳統文化內涵的敘事被認為係對傳統文學審美的回歸。

  《大河風流》描繪了大遼河畔以馮氏家族為主的幾個家族四代人中發生的傳奇故事,縮演了從上世紀初到現今百年裏中華民族的春秋大義,滄桑巨變,風雲幻化。該作品中主人公的際遇成長、悲歡離合,映襯了國家的命運,民族的衰興,世事的炎涼,人心的幽明,顯現了光明與黑暗、先進與落後、文明與愚昧、磊落與無恥、無私與貪婪的纏鬥和轉化。

  這部作品故事性強而且富有哲禪味,在對歷史的再現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日前舉行的《大河風流》作品研討會上,中國作協文藝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吳秉傑指出,《大河風流》豐富的故事性頗具價值,他表示,當代一些小説對於故事性不太看重,甚至認為作品的文學性就是語言問題,但其實文學性裏,故事性肯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語言基本是表達感情的,那麼這個感情是靠什麼,要附在故事上面。《大江風流》的故事非常豐富,展開的非常多,隨著人生展開,隨著地域展開,隨著環境矛盾展開,由於故事性的充分展開,把人生跌宕起伏寫得很充分。我覺得應該充分認識到,語言價值和故事價值是聯繫在一塊的,中國文學裏面最有代表性的,語言最美的《牡丹亭》的詞,這麼美的語意也是跟故事在一塊才充分體現文學性的。”吳秉傑説。

  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主任彭學明指出,《大河風流》是對當下小説敘事的一種反叛。他表示,當下有的作家在小説敘事中一味追求厚重,但作品越發艱澀難懂,“東惠先生在這方面是反叛的,他追求的叫故事情節,特別是人物刻畫,這是值得敬重的地方,而這其實是我們文學的傳統。《大河風流》裏幾乎每個人物都是非常鮮活生動的不同的面孔。”

  評論家李雲雷直言,七八十年之後,朱東惠再重新寫那段東北歷史,與當年肖軍、肖紅等作家所持的角度視野有很大的不同,“後視視角跟他們置身在其中有很大的不同,肖紅強調的就是我們民族內心所受到的傷害,肖軍寫戰士的勇敢突出反抗的精神,但是我們在這本書裏邊,它其實是一種歷史的視角,重新去看那些人和那些事情,就把這一段歷史整體塑造成一段史詩性的寫法來寫,確實是有一些跟我們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不一樣新的看待歷史的方法。”

  此外,他同樣強調了《大河風流》的寫法繼承了傳統中國的美學,“作者非常注重故事注重人物,很少看到現代作家有這樣寫的,比如每一章前邊有幾句詩,四句詩後邊兩句是別的詞新詩這些。這跟我們傳統的小説形式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前面有起到一個提示性的作用,但同時呢又似乎是一種閒筆,讓我們從整個故事的情節,小説的世界裏邊可以起到一種兼離的效果,這樣的方式特別類似于我們傳統中國美學的追求。”(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