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別必亮代表:科普讀物能不能讓科學家來寫

2019年03月12日 10:59:00來源:北京晚報

  “在中國創造已成為時代強音的今天,科學家缺位科普應引起高度關注!”作為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別必亮向全國人大提交了“關於鼓勵科學家創作科普讀物的建議”,建議讓科學家參與到科普讀物的編寫之中。

  30本科普圖書六成為引進

  別必亮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科普讀物,如華羅庚的《從祖衝之的圓周率談起》、張璽的《我國的貝類》、周明鎮的《我國的古動物》、沈嘉瑞的《我國的蝦蟹》、方宗熙的《生命進行曲》和《揭開遺傳變異的秘密》等。然而,今天的圖書市場上,科普讀物創作出版卻出現了不少問題。

  別必亮總結為“五多五少”:國外引進多,國內原創相對較少;知識介紹多,精神傳播少;因襲過往內容多,關注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知識少;跟風出版多,自主品牌少;少兒讀物偏多,青年與成年人的讀物較少。

  “拿原創少來説,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出版協會等四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就揭曉過,2018年上半年30本優秀科普圖書中,引進圖書多達18本,本土産品僅12本。”以少兒百科類圖書為例,來自不同出版社、不同作者的市場産品就達20多種,內容缺乏創新,高度雷同。而且,目前的市場上,適合心智更成熟的中學生乃至成年人的科普讀物可以説是鳳毛麟角,而這個群體同樣需要科學之光的照耀。

  費力不討好科學家不願做科普

  為什麼會出現科普圖書的“五多五少”?在別必亮看來,關鍵原因在於作者隊伍。在我國,進行科普創作的主要是科普作家,他們雖然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對相關領域也有一定了解,但是,與科學家相比,還是缺乏真實的研究體驗,難以切身感受研究中的智慧與精神,難以深刻領會科學世界的奧秘,因而難以真正描繪出科學之美。

  “科學家寫科普讀物是最佳選擇,像華羅庚的《從祖衝之的圓周率談起》系列科普書。但目前,極少有科學家從事科普圖書寫作或其他科普教育的工作。”別必亮談到,學術圈沒有多少人願意做科普,其中固然有科學家精力有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評價機制的制約。對科技工作者的業績評價仍以科研項目經費的多寡、學術論文和專利的數量作為評價標準,科研人員兼職做科普作品不計工作量,也不算工作成果,可以説是既無名也無利,費力不討好。

  “在中國創造已成為時代強音的今天,科學家缺位科普應引起高度關注。”

  對投入科普的科學家給予激勵

  別必亮代表在建議案中提出,一是要改革評價機制,鼓勵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創作的積極性。建議政府制定配套政策並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指導高校及科研院所改革工作評價體系,將科普作品納入績效考核中,鼓勵一流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

  此外,他還建議進行制度設計改革,在重大課題的結題環節中增加科普內容,將科普教育納入科學研究範圍。也就是説,研究者提交的結題報告中有科普教育活動,可以是進行科普講座,也可以是根據研究成果創作的科普作品。“我們還要在全社會營造鼓勵科學家科普創作與出版的大環境,經過一定的積累後,一定會有優秀的科普讀物面市。”

  本報記者 趙瑩瑩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