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幻電影的中國表達 《流浪地球》人文精神引熱議

2019年02月25日 13:09:00來源:工人日報

  電影《流浪地球》除了科幻和特效,更在人文精神層面觸動了觀眾,引發了業內人士的熱烈討論——

  科幻電影的中國表達

  《流浪地球》自正月初一上映以來,就一直熱度不減。截至2月21日,影片累計票房突破40億元。而日前《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與《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的對話也引起不小關注,被稱為“科幻界雙神對談”。

  《流浪地球》火了,關於中國電影是否走出了寒冬的爭論聲再次響起。儘管眾説紛紜,但一部國産科幻電影能引起如此巨大的討論和關注,本身值得慶賀。除了“流浪”的詩意與讓人大開眼界的特效,影片中傳遞的華夏文明關於親情、土地、家園的理念,更是在人文精神的層面觸動了觀眾,引發了業內人士對這部電影的討論。

  “修改次數最多的一個鏡頭達251次”

  看完電影后,著名劇作家、評論家趙葆華評價道:“無論是書寫方式、製作方式都做了顛覆性、充滿創新性的表達。無論電影工業化的成熟度,電影思維想像力的豐富度,類型化表達的成熟度,在國産電影創作上達到一個新高度。”他甚至盛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由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一個標誌性的作品。

  “里程碑”“中國硬核科幻開山之作”等等,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業內人士對《流浪地球》有口皆碑。所有的討論中,一個共識則是,依託于劉慈欣天馬行空的科幻文本,青年導演郭凡將其可視化的努力,讓多數走進影院的人“驚艷”了一把。

  然而,如此高的評價背後,是導演與製作團隊的精益求精,甚至是超乎尋常的勇氣與魄力。

  鮮有人知道,這個大項目,在開始只有包括導演郭帆在內的兩個人。

  “因為缺乏經驗,我們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其實每天都會遇到新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信任的問題,外界還是抱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來審視,為什麼是你?你有什麼能力?你能不能做好一個科幻片?”

  為了向外界證明自己和團隊不僅有想法還有能力,郭帆和團隊先做了故事大綱,寫了劇本,並拿出了3000多張概念設計。經過不斷的打磨,他們後來做了8000多張分鏡頭畫稿。

  “這樣一步步,讓我們所接觸的合作夥伴可以看到一個關於電影大致的雛形,從而慢慢建立起信心。大家可以看到片尾字幕,我們的團隊最後達到了7000多人。”這個過程中,導演郭帆心裏也越來越有底了。

  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明振江説,“中國電影工業化起步較晚,近十多年發展迅速,但是製作水準、工業化標準還有相當的差距,《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産業轉型升級的鮮明標誌之作,在製作上為中國電影界樹立起了標桿,特別是拍攝科幻題材電影最能代表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製作水準。”

  他認為,《流浪地球》主創團隊的一條成功經驗是,不把錢花在流量明星上,而是用在電影場景、道具、特效、數字製作上。電影龐大的、宏大的製作過程,應當説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基礎,除了8000多分鏡頭的畫稿,還有1萬多件道具製作,2300個特效製作合成鏡頭,這些數字又不是一次可以完成,而是反覆多次,製作團隊為此花了大量的心思。

  據導演介紹,該電影75%的特效是由國內團隊來完成的,另外25%是韓國和德國的團隊完成,其中“修改次數最多的一個鏡頭達到了251次,我們的團隊可以説是盡了全力。”

  用影視藝術詮釋人類共同命運內核

  《流浪地球》作為一部現象級的影片,除了電影本身工業化製作水準的突破,影片在故事講述、傳遞人文精神方面的“中國風”,更成了學者們討論的焦點。

  “這部電影作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作品,它裏面充滿著這樣一種中國人獨有的對土地的情義,既有家園的情結,又透視出家國情懷。”“二刷”這部電影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會林説,影片情感的內核那條從祖到父到子的貫穿線,和一般的科幻影片完全不一樣。從姥爺到父親,到兒子,三代人,帶著非常獨特而濃厚的中國人特有的情感的追求、情感的蘊結、情感的表達。

  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高曉虹看來,《流浪地球》是在用影視藝術的手段來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片子中出現了這麼多的演員、國家,各種資訊也是來自世界各國。全球各地各民族的人們,都為了同一目標——讓地球和人類活下去,達到團結在一起,一起來抗爭,這種和而不同的理念,我覺得導演表達得很好。”

  高曉虹認為,故事後面是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是有了價值引領的。但之所以讓這麼多年輕人喜歡看,而不覺得是在喊口號,就在於藝術處理上的成功。

  趙葆華説,《流浪地球》以科幻電影的類型,表達了一個大主題:人類的共體命運。“這種人文精神,也是人類生存的力量,人類希望所在,而這其中也展現出了我們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傳遞了中國風格。”在他看來,電影以“家”做切入口,又從家切入到人類家園,是一個很好的角度。“人類救亡圖存當中的拼搏、犧牲、希望,這種人文精神是推動人類文明走向繁榮的力量。”

  標誌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崛起?

  近日,中國科技館舉辦了一個電影的展映,並決定收藏《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入館。中國科技館館長殷浩表示,這將是中國科技館收藏的第一部電影。

  跳出《流浪地球》本身,這部影片更帶給人們關於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發展的思考。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分析,像《流浪地球》的這樣的優秀科幻電影的誕生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

  “上世紀80年代我們都探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其實最重要的問題是那個時候我們還停留在農耕文明時代,我們還在埋頭于生計問題,所以我們的想像力無法支撐我們站在人類的角度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想像。”

  他説,中國電影的工業體系完善、技術特效手段升級、專業環節的有效保障,是這個影片成功的前提。

  在影評人、編劇汪海林看來,中國電影的艱難歷程,跟《流浪地球》中史詩性的苦難歷程有某種暗合,“所以在看這個影片的過程中,他忽然産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中國電影要跟好萊塢抗衡,這一個歷史的時刻到來了。”

  他説,從電影史的角度上來看,《流浪地球》是里程碑式的影片,它已經進入了電影史。

  《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了一部電影思想性、文學性的重要價值,同時,它讓我們找到了科幻電影的中國表達,為世界科幻電影提供了新的精神內容。

  儘管好評如潮,但導演郭帆保持著清醒。在接受採訪時,他説,“作為導演我只能給自己打70分”。

  在郭帆看來,儘管中國科幻電影已經有了基本的市場,但和好萊塢在於電影工業化中的差距依然很大。“打個比方説,我們還是手工作坊,但是好萊塢的工業體系已經達到了産業化。從拍攝和實際製作中,我們還存在25到30年的差距。”

  面對“《流浪地球》的嘗試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開啟了一扇大門”這樣的評價,郭帆説:“現在説是否打開了大門可能為時尚早,只有當我們的電影市場像好萊塢一樣源源不斷地出現科幻電影的時候,回過頭來看,可能才知道《流浪地球》對於這個類型的發展是否有意義。”

  蘭德華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