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呂國英:師"外"難,師"內"更難——藝術創作十大命題④

2019年02月22日 11:56:00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師“外”難,師“內”更難

  ——關於藝術創作的十大命題之四

  ■呂國英

  人呈“氣象”之貌,物具“形神”之態。前者“氣象”,內“氣”外“象”也,後者“形神”,外在“形體”、內在“精神”也。藝術創作是觀照物象、融入審美,進而呈現藝術形象,此過程,“內”“外”皆不可或缺。

  吳冠中 作

  何謂“外”?又何謂“內”?兩者在藝術創作中,具有怎樣意義?又有如何關係?張璪名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或予啟迪。此論在中國美學史,是為中國藝術理論的重要命題,也是非常重要且極富代表性藝術創作之論。“造化”者,是為自然萬物,亦稱宇宙萬象也;“心源”者,是為藝術家內心妙悟,亦為內在審美意象也。如此,“造化”與“心源”是物我兩界、外內兩境;“師”與“得”是心目合一、內外契合。沒有“師造化”之“外”,就沒有“得心源”之“內”,而沒有後者,前者也無意義。

  武劍飛 作

  事實上,師外(宇宙萬象)重要,師內(審美意象)尤其重要。因為,脫離審美而談“師外”,“師外”所得僅是自然外在之虛相;以審美觀“師外”,方得內在心源之實相,進而以忠實傚法、完美表達之,即可形成藝術形象。

  就藝術創作過程言,當下仍在助推亂象及其流弊者,將師“外”與師“內”關係割裂,或者以師“外”替代師“內”,尤其是無法進入師“內”者,是突出表現。以一段時間來的文藝創作現象觀,為什麼“照相”“紀實”“寫真”類“創作”,始終“大行其道”?為什麼“零度敘事”“底層敘事”“偽現實主義”與“偽新歷史主義”一直熱度不減?為什麼“照片”“投影”“制景”類“創作”,也一直“樂此不疲”?又為什麼“新寫實主義”“新寫實繪畫”與“新表現繪畫”,又始終“興旺發達”?仔細觀察、分析,這些“創作”均與自然主義與所謂“超寫實主義”思想理念更相近。換言之,就是只師“外”而無師“內”、唯“造化”而無“內化”的惡果。

  李連志 作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除直映造化、再現物象外,將歷史經典、名家名作等亦作“物象”,進行肢解、拼接之“創作”,形成“張冠李帽”“古筆今墨”,是極為典型的只師“外”、無師“內”,並將兩者割裂、對立之行為,這類所謂“創作”是極盡剽竊與“混搭”之能事,是對藝術本質意義的褻瀆與背叛,既遠離藝術創作根本,也無任何藝術價值。

  藝術創作重在師“內”,是作家、藝術家的必修課、寬廣道,更是藝術使命所在、責任擔當所繫。觀照藝術對象、形成審美意象,進而忠誠范習之、至美呈現之,矗立超凡脫俗的精神,展現真善美愛的審美境界,是受眾期盼、時代要求。

  正由此,師“外”難,師“內”更難。讓“外”與“內”相契,“目”與“心”相合,難在心內,意義也在心內。

  要説明的是,這裡的“心”是虛靜之心,是審美之心,也就是林泉之心,玄妙之心,正所謂李贄所言“童心”,袁枚所談“赤子之心”,司馬相如所説“賦家之心”。

  周昌新 作

  與上述幾個命題密切相聯繫,尚有諸如求變難、求恒更難,意象難、抽象更難,追“典”難、離“典”更難,融合難、無界更難,優美難、壯美更難,立象難、立念更難等諸多命題,均為藝術創作中不可回避的“高山”,當跨越,也必須跨越。

  習主席指出,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提高品質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如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波瀾壯闊,履行能打仗、打勝仗,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強軍夢的偉大實踐如火如荼。創作無愧於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作家、藝術家責無旁貸,回答進而超越“難”與“更難”,是使命要求,更是責任擔當。

  作者簡介

  呂國英,藝術評論家、作家、文化學者,解放軍報社文化部原主任、高級編輯,創立“氣墨靈象”藝術論,提出“文藝創作十大命題”,梳理提煉“牛文化”精髓,撰寫出版專著多部、評論多篇,逾數百萬字,多篇(部)作品獲國家、軍隊重要獎項。

  主要著述:《“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奮鬥致遠 牛文化》《新聞“內幕”》《中國牛文化千字文》,其中《大藝立三極》由中英兩種文字出版,《陶藝狂人》《神雕》多次再版。

  主要立論:“氣墨”是筆墨語言的未來;“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本質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高學大德”方入“氣墨靈象”之境;“潤靈樂境”推輓文藝高峰。

  主要評論:《自成高格入妙境》《“賈氏山水”密碼》《六論“張繼書象”》《藝術,心狂方成大家》《天才,晚成方可大成》《“色彩狂人”的非常之道》《“花”到極致方成“魁”》《心至“藝境”盡通達》《湛然寂靜漾心歌》《三千年的等待》《絲路文化的“水墨樂意”》《重構東方藝術舍“彩”其誰?》。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