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西部鄉村“復活”社火傳統 為精神生活“脫貧”
(新春走基層)內蒙古西部鄉村“復活”社火傳統 為精神生活“脫貧”
中新網呼和浩特2月11日電 題:內蒙古西部鄉村“復活”社火傳統為精神生活“脫貧”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咚卡、咚卡、咚咚卡……”在偌大的一片空地上,30多位村民穿著“久違”的秧歌服裝,伴隨敲鑼打鼓聲,興致勃勃地樂呵著,不知疲倦,不畏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這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鄉村--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東灘村2月11日發生的一幕。
這一天,許多“上班族”已進入工作節奏,但在內蒙古西部大多數農村的村民們眼中,他們的春節似乎剛剛開始。扭秧歌的村民中年齡最大的已過60歲,最小的也過了30歲。在這個村,很多村民上一次感受扭秧歌、踩高蹺、舞獅子等社火表演是20年前。
當地村民李存亮是此次扭秧歌的臨時負責人之一,他告訴記者:“舉辦社火表演,對於這裡的村民很‘陌生’,記憶中20年前,這裡曾經有過幾次,但後來隨著外出打工的村民越來越多,想組織這樣的活動實在是太難了。”“近幾年來,隨著一批外出打工村民返鄉,加上大家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因此村民們對於精神生活的需求,較從前強烈很多。”
李存亮透露:“還在去年臘月的時候,許多村民們就合計著要在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期間搞一次社火表演。”“大家組建了一個微信群,自願報名,沒多久,就匯集了20多名參與者,積極性特別高。”
中新網記者了解到,經過春節前的排練,當地的許多村民逐漸進入表演狀態。
當地村民張拴蘭表示:“大家覺得用社火形式表達‘情感’很有意義。”
在內蒙古西部,社火表演擺脫“精神生活”貧困的村莊不止這一座。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村民溫鳳林表示,“春節期間大家已經逐漸冷落了喝酒、打麻將、看電視這些過節‘老三樣’,改用社火表演豐富精神生活。”
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從正月初二開始當地村民們即身著華麗盛裝載歌載舞。為了讓社火表演項目更豐富多彩,村民們還加入了二胡、揚琴、地方戲二人臺等項目的表演。
內蒙古西部村民“復活”社火民俗傳統,最為典型的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的當地村民們。
中新網記者觀察發現,隨著當地頗為知名的“雙墻秧歌”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並斬獲第三屆中國社火藝術節金獎,這裡的村民們對於社火表演的參與熱情一年高於一年。
當地宣傳部副部長高玉鳳對記者表示,雙墻秧歌是托縣本地一種民間社火表演形式,分為文秧歌和武秧歌,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自成體系的藝術風格。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親和力。
“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大家最為期待的就是這裡的社火了,尤其是正月十四、十五這兩天,大家都以能一睹知名社火‘雙墻秧歌’為榮。”高玉鳳興奮地説道。
內蒙古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蓋志毅對記者表示,“村民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後,用傳統的社火表演在農閒時節為‘精神脫貧’,這種方式值得點讚。未來,村民們應尋求除此之外更多的‘精神脫貧’活動方式。”(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