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阮儀三談古鎮保護與發展:生活在這裡的人最重要

2019年01月09日 08:1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1月8日電 (記者 徐楊祎)“中國的古鎮保護、發展應該保證它的原汁原味,很多一味迎合旅遊市場的發展是不可取的。”古建保護專家阮儀三8日在成都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古鎮保護、發展最重要的應該是在那裏生活的人,而不是一個個門店和商店。

  當日,“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文化人物(建築篇)”發佈儀式在成都洛帶古鎮部落格樓舉行。被譽為“古城守望者”的阮儀三憑藉其在古建築保護領域、都市文脈守護等方面的成就,入選該份名單,成為10位文化人物之一。他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護城紀實》《護城蹤錄》《江南古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等多部著作。其“刀下救平遙,以死保周莊”的經歷廣為流傳。

  如今已84歲高齡的阮儀三,仍然每天9點到辦公室,帶領學生走在文化遺産保護的第一線。“古鎮裏面要有人、有人氣、有人在這裡活動,才能持續發展。”阮儀三説,古鎮的保護應該是整體性保護,不光是保護建築、橋梁等,而是全面保護,包括保護在這裡生活的人。

  “前幾年,全國的古鎮都走了這個彎路,過度地迎合旅遊需要。”阮儀三舉例説,一些古鎮裏本地居民基本都搬走了,居住在此的都是在古鎮裏做旅遊生意的外地人。“古鎮保護下來幹什麼?不是簡單的陳列,人要在裏面生存、傳承,要做出新的東西。”

  阮儀三介紹説,文化遺産保護有“四性五原則”,“四性”為研究性、可靠性、整體性、可持續性,“五原則”為原材料、原工藝、原式樣、原結構、原環境。“城市不一定要拆掉老房建新房,可以另找地方建新房、修馬路。”阮儀三強調説,特別是被選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應該在做城市規劃時,就繃緊保護這根弦。

  “以前大家都在提修舊如舊,我覺得修舊如故更合適。”阮儀三解釋説,建築是會隨著歲月的流逝發生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會給其留下印跡,因此應該要把完整的東西留存下來。修復時要儘量用原材料、原工藝,保留其原樣式、原結構,尊重原環境,以這五個法則去修復一棟建築,歷史才能很好地傳承。

  位於四川廣元的昭化古城,就是阮儀三心中“修舊如故”的典範之一。在昭化古城修復過程中,阮儀三堅持“原樣修復”,啟用老工匠,用老木材修繕老房子,用老石板重鋪老街道。汶川特大地震時,滿街煙塵散去後,當地老百姓驚奇地發現,修繕過的木結構老房子一幢未倒。“木材很柔韌,再加上卯榫連接方式,木結構建築本身就很能抗震。”阮儀三説,保護古建築、古城古鎮,就是要留存其精華,傳承古人的智慧。(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