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讀書會收費了,但別變味才好

2019年01月07日 10:06:00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讀書會收費了,但別變味才好

  圍坐在一起為一本書展開討論,這種古老、美好的閱讀方式即便在“網際網路+”時代,依然還在強盛生長,在大學校園、圖書館、書店、咖啡館等,讀書會正不拘泥形式,和人們相依相伴。

  不過,一些熱衷參加讀書會的讀者也發現,近來一些傳統讀書會已經悄然轉型收費,出現了收費讀書會和免費讀書會相互補充、線上讀書會與線下讀書會並存的格局。

  收費有助提升課程完成率

  1月6日下午,地壇讀書會首季“生活之道”系列主題閱讀開讀,領讀人張菁將和讀友們一起共賞汪曾祺的作品《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而參與活動的書友將需要付費30元。

  地壇讀書會由一起悅讀讀書俱樂部與甲和燈禪意生活空間合作推出,此前,在寧靜、清幽的地壇公園方澤壇,30位讀友共讀了史鐵生的《命若琴弦》,一起感受生活之道和生死之意的場景,至今令領讀人、作家劉曉村很感動,“我是學戲劇的,對現場交流非常認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是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

  一起悅讀俱樂部成立於2010年4月23日,創始人石恢説,讀書會成立之初,朋友們就不客氣地質疑,“商業模式在哪?”辦了多年,石恢才蹚出一條路,“一邊是收費的高端讀書會,一邊是免費的公益讀書會,兩種形式相互補充。”他説,不收費難以提供有品質的閱讀服務,讀書會也很難堅持下去。

  據統計,國內成規模的讀書會有500家左右,北京有50家左右,這些讀書會以社科、文學、歷史、少兒閱讀等形態為主,而且都是有讀書情懷的人自發組織,並在民間生長多年。和過去不同,這些讀書會有不少開始了收費之舉。

  由學者楊早創辦的閱讀鄰居讀書會從去年一開始就實行會員制,線下10次課收費499元,線上則便宜至99元。學者趙聚創辦的同道學園讀書會的線上項目“有識分子”也將進行收費。從事軟體開發的卿桃創辦了“奧林浦斯學院”讀書會,8周至12周共讀一本書,至今堅持5年,這家讀書會也新推出了每上一次圓桌課收費10元的形式。卿桃發現,自從採取收費、簽到模式後,課程完成率由30%提升至70%,“我們之所以叫作課,就是為了嚴肅地對待它,而不收費、不簽到,就會對大家缺少約束力,對活動也是一種傷害。”他説,日後,某些特定課程每次收費將提高至20元,讀書會將堅持勞務形式,雇傭有學識的年輕人,堅持週末組織線下活動。

  轉型並非像閱讀一樣美好

  話説讀書會的轉型,並非像閱讀本身那樣美妙,有的讀書會已經嘗到了挫敗感的滋味。

  深圳的後院讀書會早已名聲在外,創始人王紹培説,讀書會曾經嘗試收費,每週五天,有專人在微信群裏用10分鐘講一本書,讀者一天付1元,一年會費365元,有300人曾經參與過。但王紹培説,後來因為工作量太大,要寫稿,還要錄音,最後放棄了這種形式。“如今線上活動一般採取鬆散形式,誰願意講,就自己講一講。”

  術德生是一位被人稱為“先生”的70後鐵路工人,他因喜愛讀西方哲學,于4年前在濟南創辦起尼采讀書會。幾年來,讀書會的活動逐漸形成系列,《紅樓夢》講了兩年多,《道德經》《莊子》《論語》等也講過多期。不過,為了讀書會,術德生常會因請假而被扣工資,幸好妻子能理解他。但術德生越來越意識到,讀書會是美好的,光有情懷,沒有商業模式還是不行。去年暑假,尼采讀書會嘗試著推出收費的遊學項目,通過走進自然、遊學、寫作思考等方式,倡導大家彼此滋養,抱團成長,但因為參與人數太少,只做了兩期就草草收場。尼采讀書會還追熱度,做過少兒閱讀的教育培訓,但這顯然並非其所擅長,效果很一般,該項目目前也已停止。

  不過,術德生説,他不會放棄轉型,他原來在電臺做過嘉賓主持,對哲學思辨又一向興趣濃厚,他設想創辦一個思辨沙龍,進行人性、倫理、科學討論,引導大家開放式地討論問題。“這種形式,我打算辦成收費的會員制。”

  卿桃則認為,隨著各種工具便捷,將會為讀書會帶來生機。他和小夥伴做了一個網站,發佈課程、進行報名、記讀書筆記、發佈總結報告、文件分享等,功能不少,他認為,這類便捷工具日後將會得到廣泛應用。

  讀書會別因收費改變本色

  經歷了收費的嘗試,體驗了收穫或挫敗感,更讓不少讀書會明晰了未來的定位和發展。多位讀書會創始人都明確表示,儘管世界變化迅猛,但讀書會最核心的本質不能變,即便是收費,讀書會也不能變味。

  卿桃説,讀書會可以通過一定的收費來尋求發展,但肯定不能像培訓課一樣高收費,讀書會歸根結底還是要滿足人們的知識欲、社交欲,“我們認為讀書會的核心理念是參加者應該是平等的,大家都有機會得到表達,而不能像上培訓課程一樣,接受居高臨下的知識性的傳播。” 他説,自己曾經嘗試做過數學課、攝影課、編程課,但都不如社科效果好,“原因恰恰在於,社科圖書的閱讀,大家更能夠暢所欲言,更有參與感,滿足了大家深度溝通的需求。”

  在王紹培看來,聊聊書、吃吃飯、喝喝咖啡才是小型讀書會的經典狀態。他曾經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交流,後者在美國耶魯大學期間,就曾和一些有成就的學者一兩個星期聚一次,通過交流讀書感受而解決了現實困惑和學術難題。王紹培預判,這種深度溝通的經典狀態在當下和今後都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談起樊登讀書會、羅輯思維等已形成讀書會的商業模式,王紹培認為,利用網際網路將知識變成買賣的商品,對於推廣知識有存在價值,但販賣知識這種行為容易膚淺,也遠離了獲得知識、思想的正途。“我們做讀書會應該追求的是好玩,是創造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發財。”他説,後院讀書會經過近十年的積累,經營了一個共同體,通過深度閱讀獲得了幸福感。而楊早認為,閱讀鄰居讀書會是在積累了一批核心讀者後,才對系列讀書項目進行試水式的收費,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深度閱讀是對自我的一種挑戰,堅持深度閱讀才是讀書會的本色,而這更需要有人深度指導、同行。”

  對此,作家劉曉村有發言權。她曾在一起悅讀讀書會做過女性作家系列,向讀者介紹了南非女作家戈迪默、西班牙女作家瑪麗娜·馬約拉爾、美國女作家安妮·普魯、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等。劉曉村原本以為人們與嚴肅文學已經疏遠,但通過她的講述以及面對面討論,很多人開始廣泛接觸這些作家的作品。“這給了我很多信心,讓我對嚴肅文學的魅力有了重新認識。”

  如果有一天,你碰到一群人正在為一本書而唇槍舌劍,他們一定是讀書會的堅守者,請為他們點讚。(路艷霞)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