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報告文學要將目光投向城市

2018年12月20日 08:39:00來源:新民晚報

  《浦東史詩》作者何建明當值思南書局快閃店店長

  報告文學要將目光投向城市

  昨天下午,思南書局快閃店迎來了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穿著輪值店長圍裙的何建明説,自己7歲時就在父親的帶領下走過南京東路,當時熙熙攘攘的馬路上,還能聽到叮叮噹當的電車聲,他記得走進了這條路上的一家大商場,卻不知能從哪扇門出去。現在,他為一本40萬字的《浦東史詩》而來,坐在此處迎接讀者,從小迷戀上海的他不曾想到,這座城市會與自己一生的職業相關聯。

  寫浦東 寫的是人

  寫上海,一直讓何建明覺得幸運。“上海”二字,如果從上海方言含義來闡述,就會發現,它隱含著另一層先人早已明瞭的大格局、大氣魄和大高遠——“上海”由“上”與“海”二字構成。“海”,當然是指大海。“上”字的意思就多了,除了表示方位,它還可以被當作動詞和動作,可以理解成我們的祖先見了大海想去尋找遠方的“詩”的嚮往和驅動。“海來啦,我們上海去吧!”

  所以,何建明反覆強調,“上海”,其實就是我們祖先面對大海的一種態度,一種乘風破浪而勇敢迎去的態度;就是我們祖先面對藍色的無垠大海的一種嚮往、一種需求、一種對美好和未來的志願及理想。而我所認識的“上海”這一含義,是因為只有到了浦東開發開放、大上海成為今天這模樣,我們需要重新出海、朝著世界舞臺中心走去的時候,我們才重新真切理解祖先賦予“上海”這地名的真正含義。當個人的理想和國家的理想融合在一起,對於何建明也是一種釋放,“我走過很多河山,去過很多國家,回過頭來發現,浦東最美麗。還有什麼更讓我欣慰呢?”

  《浦東史詩》有史的壯麗,也有詩的絢爛,其中記錄了三個群英譜——浦東開發的決策者、浦東建設的參與者、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普通人。普通老百姓面對浦東開發之初,他們心裏也沒有底,如此的大動作,到底是對自己有利嗎?是每個人的毅然決然之心化作了浦東開發的動力。因此,在完成寫作《浦東史詩》之後,何建明所看到的浦東的每座樓、每條街上都是人的影子,“就是人,使得原來偏僻荒涼之地成為現代化的城區。”

  寫城市 寫的是精神

  文學仍然是何建明的主要話題,他講述了一個中國當代報告文學家在作品中的責任感。他認為,中國文學若想要在21世紀有所發展,有所高潮,有所成就,要將目光投向城市,不能總是流連于鄉土。與西方相比,中國的城市化建設時間尚短,上海也就一百多年的建設歷史。他通過這次的採訪和書寫,深切地感受到,這二三十年的發展裏濃縮了無限的可能。這麼豐富的生活撲面而來,作家怎麼能無動於衷,不在心中産生書寫的激情?今天的文學不能是永遠往後看,應該平視和展望。“新的文學經典的産生,應該從新的城市、新的上海開始。”

  本報記者 徐翌晟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