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圓明園青銅“虎鎣”的歸國之路

2018年12月12日 15:13: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12日電(邢賀揚)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于12月1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流失海外百餘年的圓明園青銅“虎鎣”終於重回祖國的懷抱。

  12月11日,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出席儀式,雒樹剛為青銅“虎鎣”揭幕。

  12月11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與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振春交接劃撥文物清冊。

  提到圓明園青銅“虎鎣”的回歸之路,要從今年年初説起。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在得知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相關消息後,立即開展資訊收集、協商談判、協調聯動、宣傳引導等多方面工作,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和相關拍賣機構、國內外媒體和民眾的支援下,推動青銅“虎鎣”返還。

  4月底,青銅“虎鎣”境外買家表示願將文物捐贈給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會同中國駐英國使館和國家博物館,穩妥有序地開展青銅“虎鎣”的鑒定接收等各項工作。

  9月,國家文物局代表團在中國駐英國使館舉辦青銅“虎鎣”捐贈接收儀式。11月23日,青銅“虎鎣”安全抵達北京。

  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青銅“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後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頸,寬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以伏虎為造型,另一側有龍首鋬,蓋折沿,上有圓雕踞虎形裝飾,蓋與鋬上各有小環鈕,原應有連鏈,現已失。肩部飾捲曲夔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腹下部飾瓦紋,足根飾饕餮紋。

  蓋內鑄銘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書。可能是共字,與共字通常作、形較異。器自名為“鎣”,是盉的一種別稱。“共”作為器名的修飾語,尚屬首見。共是供的初文,《廣雅·釋詁二》:“供,進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廣韻·鍾韻》:“供,奉也。”“供鎣”明確了此器的用途,即作為祭祀時奉獻使用。

  通過X-ray探傷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見明顯的後世修復痕跡,墊片清晰,佈局合理。流根處、外底有補鑄遺跡,器身也可觀察到合范處。蓋上鈕環與鋬鈕形制不同,可能係使用時殘損後補接所致。

  從攜帶型熒光能譜表面分析結果來看,銅、錫、鉛比例符合商周時期青銅器成分特徵,排除了鋅銅合金的可能。

  關於“虎鎣”這一世稱的由來,主要依據是流管上的臥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銅盉標誌性的關鍵部位,憑此位置上的紋飾對其定名,依據充分,科學合理。(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