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相聲“包袱”裏的蘭州故事 嬉笑間記錄金城“前世今生”

2018年11月23日 13:0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11月23日電 (艾慶龍 高展)場面桌、方醒木、一襲大褂、一把扇子……每日夜幕降臨,在蘭州本土相聲茶館德藝坊內,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端坐于桌前,歡聲笑語間聆聽著專屬於這座古老金城的故事。

  蘭州,古稱“金城”,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建國以來,位於古絲路上的金城故里蘭州,乘著“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等機遇,向世界展現著西部魅力,講述著絲路文化。

  一時,牛肉麵、《讀者》雜誌、黃河文化等獨特的西北特色文化被大眾熟知,隨著社會發展,帶有西北方言的蘭州相聲也日漸進入民眾視野,一個個精心策劃、鋪墊且具有喜劇效果的“包袱”講述著這座城市的昔日過往和輝煌。

  “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在意,什麼都可以拿起,什麼也都可以放下。”在德藝坊班主之一的李治恒看來,蘭州是一座具有“江湖氣息”的城市,蘭州相聲之所以能區別於各地相聲,便是跟這座城市“野性”的文化氣質息息相關。

  2010年,李治恒和李鵬外出學習相聲歸來後,基於“玩心”合夥成立了德藝坊相聲茶館。8年間,相聲館從無人問津到如今座無虛席甚至一票難求。李治恒説,曾被業內人士稱為“相聲沙漠”的蘭州現今也有濃郁的“相聲氛圍”。

  德藝坊班主之一的李鵬回憶説,“相聲茶館建立之初,蘭州民眾忙於奔波生活,難有享受之念,再加之不感興趣等現實原因,掏錢聽相聲成為一種奢侈行為,時常存在相聲演員多於聽眾的尷尬境地。”

  “消除了相聲與大家的距離感和陌生感,才勉強生存。”李治恒和李鵬發覺,將大街小巷的趣事轉化為戲劇性的“包袱”可與聽眾産生共鳴,再用蘭州方言講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民眾入園聽相聲。

  曾流行于德藝坊相聲舞臺的“包袱”便是蘭州小夥如何“炫富”,從永遠不會讓衣服擋住的傳呼機至永遠都不會裝到兜裏的小靈通。此外,還有颳風下雨都會在手中夾著的“黑蘭州”香煙……這些本土文化和蘭州人的眾生相,都成為了李治恒説相聲“抖包袱”的絕佳素材,也一步步見證著蘭州這座西北城市的發展脈絡。

  “蘭州方言促使相聲在此紮根,本土文化使蘭州相聲表現形式具有獨特性。”李治恒表示,隨著蘭州對外交流日益密切,各地遊客紛至遝來,再加之當地民眾腰包漸鼓、品味漸高,街坊鄰里的瑣事無論如何戲劇化,早已不合聽眾“胃口”。

  逐漸的,“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交匯形成的蘭州文化成為支撐蘭州相聲“包袱”的“精神支柱”,蘭州的歷史、古城的訂婚禮俗、牛肉麵的來源、中山橋的起始……都成為了德藝坊吸引各地民眾前來聽相聲的“制勝法寶”。

  如今,相聲茶館成為時尚的“文藝坊”,相聲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納。依靠蘭州方言和瑣事“包袱”成長起來的德藝坊“改頭換面”後,聽眾數量不減反增,而且時常能看到外國友人的身影。

  蘭州相聲漸火,除吸引各地民眾前來欣賞外,也吸引著一批年輕人投身於相聲事業,繼承著傳統文藝技巧。“90後”馬小跳和陳藝誠便是德藝坊年輕相聲演員的代表人物。

  馬小跳和陳藝誠曾參加國內一檔相聲節目,“包袱”中“裝滿”蘭州特色。“我們都是蘭州人,每天都吃一碗牛肉麵來銷魂;你看這個碗,又大又圓;還有這個面又寬又長……”兩人在相聲中圍繞蘭州牛肉麵打造網紅蘭州,提出“摔碗麵”等奇思妙想,用略帶方言特色的“説唱”向觀眾推介蘭州,一度成為網友們熱捧的對象。

  “當人們吃喝滿足時,便會開始尋求生活的樂趣。”19歲開始説相聲的馬小跳,是土生土長的蘭州人。他認為,蘭州相聲火爆,是民眾生活水準提高的表現,也映射出民眾生活態度的變化。

  “新時代,相聲也要與時俱進,用更加潮流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馬小跳和陳藝誠認為,相聲無法脫離于現實,了解蘭州人文和歷史便是走進的第一步,同時要善於利用各種新媒體手段,將家鄉魅力講述給各地民眾。

  聽相聲已成一種習慣的蘭州市民賀鵬運説,“選擇聽相聲便是選擇了一種趣味生活,嬉笑間便了解到蘭州的‘前世今生’。”(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