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共振,藝術正當時——回眸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新華社上海11月22日電 題:與時代共振,藝術正當時——回眸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新華社記者孫麗萍、吳霞
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22日落幕。35天時間裏,45臺中外劇目、350多項活動、6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藝術家齊聚上海,令整座城市可遇名家大師精彩作品、時刻涌動全球藝術最新浪潮。
此刻,大幕落下,但絢爛豐富的全人類藝術創造,仍在城市天空中“迴響”,與改革開放的時代旋律“共振”。
開放交融:“和”唱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中國故事有了國際表達,西方經典帶上了東方意象,藝術門類跨界融合呈現全新面貌。藝術正當時,“和”唱人類命運共同體。
10月19日,交響神話《創世秘符》為藝術節揭幕。“開天”“觸山”“補天”“后羿與嫦娥”“娥皇與女英”“治水”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創世神話故事,被編成押韻的唱詞,用交響樂形式演繹,讓人感受華夏民族悠遠的啟蒙之光。
中國民族樂器張開懷抱,與南亞塔布拉鼓、愛爾蘭錫笛、西班牙吉他、俄羅斯三角琴、非洲鼓等世界民族樂器激情對話……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項目,上海民族樂團原創音樂現場《共同家園》在藝術節上全球首演,五大洲67種樂器同臺演奏的巧思,令觀眾讚嘆。
與改革開放一路同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從創建之初就努力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眼下已躋身全球最具人氣和影響力的藝術節行列。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説,改革開放給了藝術節勃興的機遇,而藝術節也日益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頂級舞臺,它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傾訴中國人的情感,傳達中國渴求創新、活力滿滿的形象和聲音。
開放包容的魅力,令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朋友圈”欣欣向榮:藝術節去年剛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合作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吸引41個國家和地區157家藝術機構加入。王雋説,未來三年,藝術節計劃每年形成1至2項合作演藝項目,讓“這個美麗的同心圓”更加熠熠生輝。
創新不懈:藝術天空下全城提升“文化獲得感”
熱情的新疆音樂在傳統室內樂“推波助瀾”下碰撞藍調音樂,阿卡貝拉和馬頭琴構成奇妙復調,擊節樂音凝聚跨越民族的和諧之歌……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青年藝術創想周”上,集結8部中外音樂創新之作的跨界融合藝術劇場《東去西來》在上海戲劇學院首演。在藝術節平臺的“聚光燈”下,放飛著一批批年輕藝術家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藝術創想。這放飛背後是“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完備機制的保駕護航。
2012年藝術節創設該項目以來,“扶青計劃”打造出一條從創作、演出到交易的完整産業鏈。七年間,先後委約了78位年輕藝術家的65部原創作品,在孵化的同時,成功推向多個海外知名藝術節,“扶青計劃”驚喜不斷。
創新,是藝術節的承諾、使命。而扶持青年藝術家和支援他們的創作,已然成為藝術節根深蒂固的傳統。
“20年前我帶著話劇《生死場》來到首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內心十分忐忑。那時我只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小導演。上海觀眾以巨大的熱情給我肯定。”著名導演田沁鑫感嘆上海擁有創新基因和包容胸懷。
創新,為了青年,為了未來,為了每一個熱愛藝術的觀眾。五年前,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推出“藝術天空”計劃,要“拆掉”劇場的圍墻,提升人民大眾的文化獲得感。與此同時,上海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配送精細化程度、供給和服務能級快速提升,與之匹配。
今年,上海這座城市真正成為了沒有圍墻、沒有邊界的開放式劇場:58臺、109場公益性戶外藝術活動場場精彩,從指揮大師夏伊與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帶來的森林音樂會到熱情似火的西班牙瑪利亞·佩姬舞團,從彩虹合唱團的實驗之作《白馬村遊記》到上海木偶劇團的巨型戰象在中心綠地上狂歡巡遊……目光所及,皆是藝術。
共用繁榮:長三角文藝聯動助力國家戰略
金秋11月,當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傳出“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磅消息之際,江蘇文化周作為本屆藝術節的“節中節”也正漸入佳境。
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戴玉強主演歌劇《運之河》,江蘇省交響樂團帶來音樂史詩《金陵交響》……演出節目琳瑯滿目。“選什麼節目來上海,頗費思量。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作品,才符合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氣質。”江蘇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杜曉甦説,上海是長三角聯通世界的舞臺。在這裡,四地藝術家渴望面向未來,尋求更大文化融合與發展。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正在為長三角共用。7年前,藝術節在無錫開出首個分會場,隨後逐步落子寧波、合肥。而今年,近20臺中外演出在合肥分會場大放光彩。
長三角區域文化合作論壇首次舉辦,長三角地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合作機制在上海啟動……長三角的文藝聯動熱度空前。“長三角文藝聯動,最終將帶來創新靈感的集聚,創新引擎的提升,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實施。”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榮躍明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