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新發現:亞洲人具多樣性祖先

2018年11月06日 08:34:00來源:華西都市報

  東亞現代人祖先“出自非洲”?

  最新發現:亞洲人具多樣性祖先

  在遺傳學、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最新研究中,中國科學家在東亞現代人起源問題上獲得了一系列新突破。特別是東方“早期智人”——許昌人、大荔人等新的化石證據,顯示出現代東亞人的祖先可能既包括非洲智人,也包括不同時期進入東亞的其他人群以及更早的東亞人。

  東亞現代人起源有兩大假説

  “來自中國的化石材料,特別是東方早期智人,長期以來被一些研究者忽視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指出,隨著研究的深入,現代人起源與演化問題的突破乃至重大理論的改寫、創新,很可能發生在中國或東亞地區。

  近30年來,現代人起源問題是學界熱點。在中國及東亞,圍繞“多地區進化”和“出自非洲”兩大假説,本土人群和外界人群之間的演化關係眾説紛紜。

  “出自非洲説”曾認為東亞早先的本土原住民都滅絕了,這裡現代人的直接祖先是在5到6萬年前從非洲沿著海岸的“南線”遷徙過來的。但如今,科學家普遍認可存在“雜交”或基因交流、族群融合的複雜過程。

  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是兩個不同的科學概念。前者指的是人與黑猩猩分異的演化之路;後者才是我們直系祖先的起源。分子生物學家提出,距今20萬年左右出現智人,他們是早期現代人。而古生物學家曾經將智人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晚期智人才是現代人。

  “出自非洲”假説認為,晚期智人是有別於早期智人的一個新物種,非洲是現代人的唯一起源地,其他地區的現代人都是其遷徙並替代本土人群的結果。

  亞洲人群具有多樣性的祖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吳新智在“多地區進化”假説的基礎上,提出東亞人群演化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模式。高星對此予以支援,指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同屬一個生物種群,東亞地區的人類進化是連續的,是本地早期智人和少量外來移民之間的融合關係。

  在北京房山田園洞遺址一具距今4萬年的人骨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領導的國際團隊完成了中國第一例古人類全基因組的“破譯”。結果確定了田園洞人具有明確的東亞人基因,但並不是東亞現代人的直接祖先,中間還有複雜的演化過程。

  研究者之一高星説:“這暗示了當時亞洲人群具有多樣性的祖先,而並非只有遷徙而來的非洲智人。”

  距今11萬年的河南許昌靈井人化石、距今約30到25萬年的陜西大荔人顱骨、距今約30到13萬年的貴州盤縣大洞出土的人類牙齒、距今約10萬年的廣西崇左智人洞出土的人類下頜骨……“近年來東亞地區新的化石材料上可以看到:現代人的體質特徵早已出現在東亞古老型人群中。”高星説。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很多遺址出土的石製品組合,與更早時期一脈相承,沒有發生本土文化的斷層或被外來文化替代。這種現象支援了本土人群“連續演化”的假説。

  但同時期的北方少量遺址也發現外來文化元素,比如,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的金斯太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4.7到3.7萬年的石器製品。它們和相近時段中國其他地方的石製品大不相同,卻很接近歐亞大陸西側、中亞等地石器遺存的風格,尤其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安德特人洞穴發現的石器遺存類似。

  這是否意味著,金斯太遺址出土的石製品可能是尼安德特人所留?高星説,如果這種假設成立,尼安德特人的分佈範圍將從西伯利亞往東推進2000公里,“但這還需要人類化石的發現或者古DNA研究的確認。”

  在內蒙古赤峰三龍洞遺址、新疆通天洞遺址也發現了類似風格的遺存。高星認為,西伯利亞和中國北部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揭示了在距今5到3萬年間,有一條早期現代人自西向東遷徙的“北方路線”。“這是通過舊石器考古材料在中國可以確鑿地追蹤到外來人群的少數案例之一。”

  另一方面,“出自非洲説”提出的現代人沿著海岸向東遷徙的“南方路線”,卻沒有任何中國南部考古遺存證據的支援。但這一假説的支援者認為,考古文化遺存並不能很好地“標識”演化階段及人群屬性,遺傳學證據依然支援東亞現代人主要遺傳基因來自非洲智人。

  “現代人類起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還原這一歷史版圖,不可缺少廣袤而又材料豐富的中國。”高星説。 新華社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