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紀錄片跨界獲好評 新思路帶來新機遇

2018年10月18日 09:47:0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紀錄片跨界新思路帶來新機遇

  近日,騰訊視頻上線的綜藝節目《奇遇人生》以濃郁的人文氣質和質樸的紀實風格得到觀眾好評。與一般戶外真人秀不同,該節目由紀錄片導演趙琦執導,採用“紀錄片+綜藝”深度結合的形式拍攝,全程無臺本,根據嘉賓的過往經歷為其定制獨特的人生探索之旅,以途中各種無法預料的事件激發明星的真實表現和真情實感。這種紀錄片與真人秀的跨界融合,引發業界關注。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紀錄片跨界已不是新鮮事兒。從內容來看,出現了各種元素和形式的混搭;從平臺來看,紀錄片的傳播渠道和形式從電視熒屏轉向了更青睞微記錄、短視頻的移動端,銀幕上的紀錄片數量也呈增長趨勢,“紀錄片+”的趨勢變換出各種組合。在實踐探索中,紀錄片人不僅要看到路途中蘊含的機遇,也要警惕跨界背後可能出現的製作乃至倫理問題。

  1.內容混搭,新鮮成“常態”

  最近幾年,我國紀錄片跨界現象逐漸增加,相關作品層出不窮。這些混搭一次次刷新著觀眾對紀錄片的傳統認知。2017年在網路上引起熱議的央視紀錄片《航拍中國》,在紀錄片的基礎上融合航拍工業片的技術特點,以豐富的航拍鏡頭組接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紀錄片作品。另一種紀錄片內容跨界的思路,來自對其他電視節目或影視作品的延展。2015年電視劇《羋月傳》成為繼《甄嬛傳》之後的又一熒屏爆款,在其播出一個月後,紀錄片《羋月傳奇》在北京衛視、上海衛視、北京紀實等頻道播出,還原《羋月傳》的拍攝場景,真實記錄了電視劇中精彩鏡頭的誕生過程,以及拍攝期間演員們的成長與變化,這是紀錄片鏡頭對準電視劇行業的一次跨界。

  此外,電影《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則是紀錄片與真人秀相融的跨界。劇組帶原版綜藝節目的嘉賓進行遊戲闖關體驗,並將其過程以紀錄電影的形式呈現在大銀幕上,這也是綜藝節目將目光轉向紀錄片的一種趨勢。為了生動展現太空題材,中法合拍的新媒體短片《太空記者》創新性地採用動畫人物與真實記錄相結合的方式。這部短片講述兩位來自太空的記者從遙遠的星系來到地球進行實地考察的故事,展現了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創新探索。根據科幻的人物設定,主人公以動畫的形式出現,既不突兀又能準確地傳達問題。

  跨界對紀錄片在各領域的專業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時也起到了提升水準的促進作用。四川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編導高松表示:“很多紀錄片導演都有這樣的創作體會,一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就是對新領域的學習過程,就是要做到會歸納、善表達。”

  2.橫跨多屏,進軍新媒體

  紀錄片內容跨界的多樣可能性,與紀錄片本身定義寬泛有直接的關係。紀實短視頻、戶外紀實真人秀、網路直播等泛紀實內容劃分歸類模糊,相關領域的作品很容易聯想到關於泛紀實內容的嘗試。紀錄片跨界不只表現在內容上,更體現在傳播渠道上。中國的紀錄片從電視熒屏開始,積極走向移動端和大銀幕,實現了傳播路徑的融合轉變。正如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總監梁紅所言,媒介環境的佈局和發展被紀錄片人敏銳捕捉,從而密切影響著紀錄片的樣態。無論是對技術人員的要求,還是影片時長和投放平臺的選擇,都變得更加多元。

  為了分別適應移動端受眾和影院受眾的觀看習慣,從2017年起,央視紀錄頻道的節目片長規格在原有的50分鐘、25分鐘基礎上,增加了5分鐘的短視頻以及90分鐘的紀錄電影。2018年央視紀錄頻道還要推出一系列適合移動端用戶觀看的“微紀錄、短視頻”,如《如果國寶會説話》《中國字》《中國微名片》等。對於曾獲得良好口碑的紀實劇《零零後》《航拍中國》,央視計劃將其改編為電影版,以實現橫跨多屏的互聯互通。同樣看到了新媒體環境下傳播的便捷與流量潛力,五洲傳播中心推出了《樂享中國》《西藏微紀錄》《絲路微紀錄》等不同風格、不同類型、針對不同受眾的新媒體短片,製作適合移動端的紀錄片,積極融入當今的媒介環境。

  紀錄片的行業運作也出現了跨界新思路。知了青年(中國)文化有限公司用《了不起的村落》《了不起的匠人》系列嘗試綜藝與紀錄片的跨界,還將其衍生出視頻、短視頻、平面、音頻、書籍、展覽、線下觀眾分享會等模組,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紀錄片産業鏈。其公司CEO丁武望認為,紀錄片産品首發時産生的收益僅佔其潛在總收益的40%,還有60%是需要進行持續化運營和深挖的。佈局紀錄片的産業鏈正是深挖剩餘潛能的有效手段。

  3.機遇之下,行業應自律

  無論是內容的混搭、媒體的融合還是産業鏈的擴展,紀錄片的跨界面臨無數機遇。但是,紀錄片人需要意識到一些潛在問題,避免行業走向風氣浮躁、喪失受眾信任等困境。

  現在的媒體融合時代,紀錄片內容混搭的嘗試不斷,泛紀實內容生態形成新的行業景觀。“泛紀實”的概念意味著紀錄片作品範圍的擴大、邊界的模糊,這既是紀錄片發展枝繁葉茂的機會,同時也是紀錄片被泛化、被消費的潛在隱患。“哪些內容適合拍成紀錄片,哪些內容與紀錄片的形式並不匹配,紀錄片從業者需要有一個判斷。”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楊洪濤指出。

  在當今多樣的媒介技術支援下,無論是在移動端、PC端播放的網生紀錄片,還是走進影院的紀錄電影,保持品質仍然是紀錄片人需要恪守的重要準則。楊洪濤進一步指出,在紀錄片到來之前,新媒介環境中就充斥著不少冗雜而無營養的資訊。紀錄片作品在向移動端、手機端轉向時,也要警惕一味追求點擊量導致內容庸俗而無意義的不良傾向。紀錄片在享受媒介的傳播效果和細分化受眾時,還要保證作品品質的穩定提升,才能實現行業的健康發展。

  另外,目前紀錄片形成産業鏈的這些案例,表現出了紀錄片變現的巨大潛力。有人説,“紀錄片不賺錢”的魔咒可以就此解開。然而要看到,紀錄片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標準,那就是“真實”。楊洪濤強調,企業利用紀錄片宣傳産品製作過程的現象已有案例,以紀錄片的形式向受眾介紹産品的特性,打造品牌形象與情感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然而,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能否保持真實記錄,是對紀錄片製作者的精神考驗,也是行業風氣導向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

  (本報記者 李蕾 本報通訊員 路靜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