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推出 深度梳理軍旅文學
中新網北京10月10日電 (記者 高凱)由青年批評家傅逸塵編著的《“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全面梳理軍旅文學的作品10日在京舉行研討會。
《“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是文學界第一部系統性研究、評論、推介“新生代”軍旅作家群體的專著,為廣大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閱讀參考與學術資料。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冊,傅逸塵撰寫總論,每名作家小輯收錄有評點文章、作家作品論以及作家的代表作、創作談、對話錄、創作年譜、評論要目等。
進入21世紀,“新生代”軍旅作家的創作逐漸為中國當代文壇矚目,作為一個極富朝氣、活力、實力的寫作群體,他們以其獨特的審美體驗與視角,觀照著當代軍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情感,為新時代的軍旅文學開拓了新的資源和面貌,為21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了新的經驗、形式,為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留下了鮮活見證和深刻注腳;與他們的創作成就相比,相關的研究和評論還遠遠不夠,幾成空白。
有鋻於此,80後青年批評家傅逸塵對70後軍旅作家群體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首倡以“新生代”軍旅作家的概念對這一群體進行命名,並撰寫了大量相關的理論、綜述、作家作品論等文章;從2014年起,傅逸塵在《神劍》雜誌主持“新生代軍旅作家對話錄”專欄,累計推出24位青年軍旅作家,在業內引發關注。
此次《“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的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中國作家協會軍事文學委員會、作家出版社聯合主辦。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軍事文學委員會主任徐貴祥、中國作協軍事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朱向前、作家出版社總編輯黃賓堂等出席會議,研討會由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主持。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圍繞著《“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的概念命名、思想內容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新生代”軍旅作家的創作面貌、美學風格等作了分析。
李敬澤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的軍隊建設也進入了強軍新時代,相應的軍事文學乃至於軍旅作家的職業道路也發生巨大的變化,也面臨新的前景,迫切需要思考軍事文學在新時代應該如何發展。
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問題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我們習以為常的,從上世紀90年代沿襲下來的所謂的軍旅文學的‘特點’,將把我們帶到哪去,這是特別嚴肅的問題。有些特點我覺得確實需要嚴重反思,包括私人化、日常經驗,軍事文學是個日常經驗問題嗎?把軍事生活寫成雞毛蒜皮、一地雞毛,這個從1990年代以來也成了一個套路,而且對年輕一代作家影響至深。包括要在軍人身上發現人性,人性這個詞用的也很怪,現在動輒就説人性化,好像只有那些瑣碎的、軟弱的那才叫人性,那麼崇高的、有力量的那就不叫人性嗎?”李敬澤説。
他進一步表示,“我們要從更廣闊的時代視野來看中國軍事文學現在置身的新的時代語境,需要深切反思哪些是真正好的傳統,哪些是需要剔除的影響因素。在更寬泛的美學意義上、人性意義上,軍事文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也包含著中國文學迄今尚未充分解決的一系列美學問題和美學挑戰。新生代軍旅作家要立志,要有大的眼光,就是軍旅文學在新時代,既有沉重的責任,又面臨著嶄新的發展前景,新的時代條件、新的責任一定會帶來新的巨大可能,新的巨大可能是要靠我們每一個作家去把它變成現實,變成我們的作品,所以在這方面我個人也是充滿期待的。”
徐貴祥直言傅逸塵是對新生代作家和作品最有發言權的人,“‘新生代軍旅文學’這個概念的出現,傅逸塵當仁不讓,新生代並不是對老生代的革命和顛覆,這一代和上一代作家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但新生代確實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每個時代也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新生代之新不僅僅是年齡上的,而主要體現在創新上。”
他指出,“日常化、碎片化、低視點的敘事,導致一些新時代軍旅作家對當下軍旅生活的表達和停留在表層,這遠遠不夠。我特別同意傅逸塵在序言中的呼籲,‘即便不能給現實生活中諸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至少也要寫出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即便不能整體性、超越性的思想,至少要具有思辨的眼光和立場,新生代軍旅作家也迫切需要跳脫,以保有未來發展多項度和可能性’。”
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認為,“軍旅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確實有它非常獨特的地位,有它獨特的作用,有它獨特的美學價值。我們今天面臨的局勢應該説更加複雜更加嚴峻,軍旅文學是不是能夠提供更加有力的世界想像,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談及自己此次的編著作品,傅逸塵稱,“事實上,‘新生代軍旅作家’的命名和闡釋,我正是想向我的父輩評論家們那樣作出的一種嘗試和探索。”
他直言,“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下的青年寫作越來越暴露出經驗的匱乏、精神的困境和思想的貧瘠,對於時代的變革、社會的轉型等等重大的現實問題,缺乏深入的研究和體察。當面對這些私語化寫作的時候,我一直在文章中強調和重建英雄敘事。這種對崇高的陽剛的文學審美理想的追求一直伴隨著我的批評實踐。”
“到了這套《“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我也嘗試著用一種‘筆記體’批評的方式,抒發自己的隨想和體悟。在對這二十一個青年作家作品的跟蹤閱讀中,我收穫了精神的成熟,也窺見到了自己青春的背影。”傅逸塵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