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宋書》修訂本上海書展首發 十年修訂只為完成美麗約定

2018年08月20日 10:24:00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十年修訂,只為完成美麗約定

  從去年以來,中華書局官方微信的後臺幾乎每個月都能收到有關點校本《宋書》修訂本進度的詢問。昨天,讀者的不斷追問終於得到了回應,點校本《宋書》修訂本(全八冊)在上海書展首發。六位學者花費的十年苦功,也終於迎來了榮耀時刻。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是點校本“二十四史”問世以來的首次“大修”,自2006年著手規劃以來,已有《史記》《遼史》《新五代史》《舊五代史》《魏書》《南齊書》陸續面世。就像是一個美好約定,每一部修訂本完成都會在人氣高漲的上海書展首先與讀者見面,這個慣例已持續了六年。

  修訂本新增校勘記1910余條

  仔細算來,《宋書》修訂本的面世,距離王仲犖先生《宋書》點校本問世已有44年。

  《宋書》一百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南朝梁沈約撰,記述了自東晉後期劉裕興起、劉宋立國至滅亡前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由王仲犖先生點校,傅璇琮先生編輯整理,1974年10月出版。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説,此次點校本《宋書》的修訂,是在原點校本的基礎上,遵循適度、適當修訂和完善的原則,統一體例,彌補不足。修訂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為底本,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遞修本(簡稱三朝本)、明南監本、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簡稱汲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簡稱殿本)、金陵書局本(簡稱局本)為通校本,還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遞修本(存三十七卷)為參校本,重新校勘。“修訂過程中,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他説,在此過程中,還全面檢核了點校本以“不主一本,擇善而從”原則對原書所作的改動,並根據修訂本的校勘要求,作相應調整。

  “點校本原有校勘記2685條,修訂本校勘記增加到4023條,其中刪去舊校580余條,新增校勘記1910余條,達到原校勘記的七成。”徐俊説,修訂過程中,凡是原點校本已經厘定及改正、校勘記準確無誤者,都予以保留。原校勘記或可補充材料及論證者,酌情增補;原校勘記有失誤或欠妥者,予以刪除或改寫。原點校本失校者,新撰校勘記。而對點校本標點和分段明顯欠妥者,加以更正。

  面對《宋書》修訂本,已有學者先睹為快。陜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曉斌説,修訂本所代表的是當今時代《宋書》整理的最高水準,也為今後一段時間內的閱讀和研究提供了最可信、最標準的本子。

  填補前輩大家留下的遺憾

  “對於修訂組而言,最困難的是對王仲犖先生舊校的處理。他是有名的大家,做出來的東西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宋書》修訂主持人、鹽城師範學院教授丁福林説,但王仲犖先生如果錯了,我們不改,就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

  修訂組遇到的棘手情況各種各樣,“缺”的字是補還是不補,“錯”的字是刪還是不刪,都要耗費大量時間找證據。丁福林講了一個細節,王仲犖先生點校本卷三《武帝紀下》中,“鎮西將軍李歆進號征西將軍”一句,校勘記如此寫道,“《南史》、《通鑒》作‘征西大將軍’,此疑脫‘大’字。”丁福林説,據此可以看出,王先生有懷疑,但因為當時條件所限,並沒有找出佐證。

  丁福林已經不記得為了尋找這個“大”,花費了多長時間,他只記得發現確切證據的那一刻,他長舒了一口氣,那種暢快感至今都記憶猶新。丁福林是在《宋書》卷九八《氐胡傳》中找到了內證,“高祖踐阼,以歆為使持節、都督高昌敦煌晉昌酒泉西海玉門堪泉七郡諸軍事、護羌校尉、征西大將軍、酒泉公。”丁福林堅信,這説明《南史》和《通鑒》記載的正確,修訂時就補了“大”字,並直接以“鎮西將軍李歆進號征西大將軍”出校。

  一位學者多年“校勘夢”成真

  “希望中華書局這次沒有看走眼。”在總結長達十年的漫漫修訂路時,64歲的丁福林發自內心地説了這樣一句話。

  丁福林與《宋書》的緣分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了端倪。丁福林三十多年前從南京師範學院碩士畢業後,因為要照顧家庭回到了鎮江一所院校,當時他的研究方向是南北朝文學,他發現關於作家考證各種説法都有,為了得出準確結論,需要考釋、查證,於是經常翻到《宋書》,他也開始了相關的研究。丁福林第一篇有關《宋書》校勘的論文《點校本〈宋書〉〈南史〉獻疑》早在三十年前就發表在了《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一期。

  多年前丁福林就埋下了校勘《宋書》的心願。他回憶説,多年前曾經有一次投稿給一所高校的《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結果稿子不但未被採用,反而受了一通奚落。編輯回信説,稿子的內容很好,但應該都是古人已經説過的,並含蓄地説這種不入流高校的教師是寫不出這種高品質的文章的。“我知道這位編輯只是臆想出來我竊取了古人的研究成果,但對文章的品質卻是肯定的。”他説,這一事件也促成了他想要完成《宋書》等南朝史書校勘的想法。丁福林的夢想後來果然成真。

  光是照片就拍了兩萬餘張

  從2008年至2018年,十年修訂下來,六位學者付出了艱辛努力,鹽城師範學院副教授楊勝朋説,“我因此獲益良多,得窺學術門徑。”

  2010年,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教師叢玲玲在中華書局住了一個星期,她特意背著從學校借的相機來的。她説,學校圖書館館藏少,她需要把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汲本、殿本、局本、百衲本七個本子內頁都一一拍下來,“由於分別是宋元明清和近代的本子,印刷字體都較大,共兩萬多頁。”叢玲玲記得,光是列印這些照片就花了三個月,她白天忙於上課,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列印。兩萬頁一一列印出來,再裝訂完,要跟著點校本一頁頁地比對著校,凡有不同之處和疑惑之處,全部一一標注。為此,學校專門騰出一間辦公室來作為《宋書》修訂專用,叢玲玲記得,大長桌子上,所有校勘資料都擺放在此,那上面多年來一直都滿滿噹噹。

  長達十年的校勘生涯對年輕人更是難得的歷練。叢玲玲記得,一次到北京開校勘研討會,丁福林教授再三叮囑她每條校勘內容必須再三核實,不僅與各本,還需與《南史》《通鑒》《建康實錄》等一一對證,有一條中的人名她忙亂中誤以為已核實,結果在會上被老先生們當場提出質疑,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還當場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證明。丁福林教授當年的話叢玲玲至今猶在耳邊,“這下你知道校勘半點含糊不得了吧?”

  楊勝朋説:“沒有參加《宋書》修訂,我做古籍校勘肯定錯誤百齣,經過多年的歷練,現在有了很大的底氣。”而他的人生軌跡更改甚至得益於此,他説自己起點低,專科畢業後考上碩士,正是因為參加《宋書》修訂,接觸到大量學者,他又決定報考古代文學博士,“這個過程中,豐富了古籍方面的知識,少走了很多彎路,我的博士論文無論是開題、結題都很順利。”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