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訪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紮根西藏五十年 一生愛唱這支歌

2018年08月17日 10:23:00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説: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歷史,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産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證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近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從舊西藏農奴家的女兒,到新中國第一代藏族歌唱家,從18歲一直唱到81歲,才旦卓瑪忘不了黨對她的栽培,忘不了人民對她的熱愛。改革開放四十年,她的足跡不但響徹雪山草原、帳篷田間,還將喜馬拉雅的情懷帶到五湖四海。今天,讓我們一起聆聽才旦卓瑪用歌聲讚美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夢想與榮光。

  一提起西藏,我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浩瀚的高原、澄凈的藍天、潔白的哈達,當然還有才旦卓瑪。作為新中國藏族第一代歌唱家,從農奴的女兒到人民藝術家,從18歲到耄耋之年,才旦卓瑪的歌聲婉轉動人,那股糌粑與酥油茶的味道醉人心扉。

  《唱支山歌給黨聽》、《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的光輝》……沐浴在黨的陽光雨露下,才旦卓瑪一路歌唱,她將自己對黨、對西藏、對人民的愛都蘊含在歌聲中。改革開放四十年間,為了家鄉文藝事業的發展,才旦卓瑪紮根西藏,不但走遍了雪域高原上的大小村落,將歡笑帶給了家鄉人民;還踏足過三十多個國家,讓嘹亮的歌聲在五大洲迴響。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人民網獨家專訪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一起聆聽這些年來,她還有多少溫暖的歌兒想要唱給黨聽。

  人民網:提起您的名字,人們的耳邊就會響起那首家喻戶曉的《唱支山歌給黨聽》,您在歌曲中用真情感動了所有聽眾。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解,因為當時您的漢語説的不是很流利,為什麼要唱一首漢語歌曲?

  才旦卓瑪:《唱支山歌給黨聽》是我在1963年演唱的,那時候我還在上海音樂學院讀書。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心裏就充滿了感情。這首歌的歌詞就像是在説我家鄉人民的經歷,我親眼目睹了家鄉農奴的辛酸過去,又見證了大家翻身做主人後的幸福生活,親身感受到了黨的溫暖。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夠通過這首歌來表達我對黨的感恩之情該有多好。

  我就向老師懇求,説希望能唱這首歌。由於當時我的漢語還説得不太好,老師就詢問我為什麼這麼堅持。我回答道,這首歌的歌詞就是我想要對黨講的話,特別是“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有了黨的號召、帶領,我們才能翻身得解放。所以我覺得我一定要唱這首歌,向大家表達我對黨的感情

  後來,這首歌的作曲家朱踐爾老師也被我的演唱感動了。他告訴我,要將一首歌唱好,首先要感動自己,然後才能感動觀眾。這更加堅定了我的決心,我一定要把這首歌唱好,把心裏對黨的感激之情唱出來。

  人民網:在這首歌問世的40多年後,您又演唱了一首《再唱山歌給黨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創作?

  才旦卓瑪:當時中央電視臺在準備春節的歌舞晚會,我們年輕的歌唱家索朗旺姆提出,想演唱由她自己創作的《再唱山歌給黨聽》。導演聽過這首歌之後,向她提議邀請我一起演唱。我聽過《再唱山歌給黨聽》之後,看到歌詞裏面表達出了民族的大團結,以及各民族對黨的感情,我覺得寫得很好。而且,作為前輩,我也應該帶著這一批新一代的歌唱家一起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歌頌黨、歌頌祖國是我們永遠的主題。所以我就決定和索朗旺姆一起演唱這首歌。

  人民網:我們知道您在1994年設立了才旦卓瑪藝術基金,鼓勵藏族新人進行藝術創作。您當時設立這個基金的初衷是什麼?這二十多年發展得如何?

  才旦卓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和香港、澳門之間的聯繫也不斷加深。我當時是西藏文聯主席,在澳門回歸前,澳門的美術協會和我們西藏文聯一直有溝通和交流。在《澳門基本法》表決通過一週年之際,澳門方面邀請我們到澳門演出。演出結束之後,很多澳門人士都被我們感動,希望給予我們西藏的文藝團體一些幫助,對西藏文藝事業的發展做一些貢獻。所以,我們在兩家澳門企業的幫助下,設立了才旦卓瑪藝術基金。藝術基金除了歌舞之外,還涉及繪畫等方面,都是澳門同胞對西藏人民的感情和心意。

  在藝術基金成立之後,我們舉辦過若干活動和比賽,其中有表彰個人的獎項,也有對優秀作品的獎勵。希望年輕的藏族文藝工作者能夠保護、傳承好本民族的藝術,為西藏和全國人民服務。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