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中華”以情“圈粉”臺灣民眾
8月10日晚,2018“親情中華·歡聚臺灣”大型文藝巡演在臺灣南投落下帷幕。此次演出由中國僑聯、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僑聯聯手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臺灣中華僑聯總會共同主辦。在過去的一週,“親情中華”藝術團一行50余人風塵僕僕,足跡遍佈臺灣的東部、北部、西部與中部,為花蓮、桃園、苗栗、南投等地民眾送去4場飽含親情的文化盛宴,受到臺灣觀眾的喜愛。
“兩岸交流就像我老家浙江的西湖龍井,茶葉一經熱水沖泡,就會上下浮動,進而舒展開來,合在一起。我們兩岸也要如此保持熱絡,常來常往,不能停了互動,只有這樣才能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才是親上加親。”臺灣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鄭致毅看完演出後動容地説。
在臺看到家鄉親人演出,難得
“這是‘親情中華’藝術團第5次來臺灣演出了,之前每次都非常精彩,已很有口碑。”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鐘桂自稱是藝術團的“鐵桿粉絲”,每次必看。今年,雖然因為腳疾行動不便,但年近耄耋的她依然堅持從臺北趕到花蓮觀看首場演出,與藝術團成員共敘鄉情。
聽説大陸的藝術團來了,住在花蓮的93歲老人曹勳彰也拄著拐杖,在女兒的攙扶下早早趕到演出現場。“我的老家在山東濰坊,之前去過26次,這些年歲數大了,去得少了,特別想念。”老人一開口,鄉音依舊濃郁地道,見到大陸來的同胞,高興得有説不完的話。
在“親情中華”的演出現場,總能聽到觀眾主動聊起自己與大陸的血脈淵源。
“我的父親是從陜西富平過來的,我也去過很多次。能夠在臺灣看到家鄉親人的演出,真是太難得了。”年過花甲的錢鈞衡是桃園市陜西同鄉會理事。7日晚,他與70多名同鄉會會員一起專程趕到桃園平鎮分館演藝廳觀看演出,並專門準備了一條印有“桃園市陜西同鄉會”的橫幅,向臺上的老鄉致意問好。
精彩紛呈的演出沒有讓臺灣鄉親們失望。雜技、聲樂、舞蹈、詩朗誦,多種藝術形式的表演輪番登場,儼然一場視聽盛宴。“這絕對是國際一流水準,真是不簡單!”桃園觀眾馬鎮歐看完演出,揉著拍紅的雙手由衷讚嘆。
吸引臺民眾到大陸走走看看
“兩岸同根、同祖、同源、同文、同種,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烙印的節目尤為臺灣觀眾所喜愛。”“親情中華”藝術團團長、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劉奇介紹,在多年演出與交流的過程中,藝術團更為熟悉臺灣民眾的喜好與需求,並且據此用心挑選節目,以此喚起他們心中的共鳴。
濃厚的文化韻味正是此次演出最大的特色。
早在千年之前就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胡旋舞》,從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汲取靈感編排而成的《簪花仕女舞》,源自漢代、曾被李白形容為“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稀”的《白纻舞》……西安歌舞劇院舞蹈演員表演的多支傳統舞蹈,婷婷嫋嫋,在現場掀起一陣濃郁“古風”。
西安僑聯主席李繼紅介紹,讓臺灣觀眾感受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前期挑選準備節目時的重要標準。“兩岸文化相通,情感相連,我們希望通過演出,吸引更多臺灣民眾來西安、來大陸走走看看。”
演出結束,許多觀眾紛紛涌上舞臺,搶著和身著傳統服飾的舞蹈演員合影留念。意猶未盡的觀眾們,拉著藝術團成員暢聊自己對於大陸的好奇與嚮往。桃園站的演出散場後,一對夫婦騎著電動車經過《生如胡楊》的創作者、朗誦者阿紫身邊,突然停下,大聲地對她笑道:“明年我們也要去內蒙古看看胡楊!”
臺青年對大陸的記憶會更清晰
“明年你們還會來嗎?”巡演落下帷幕,觀眾戀戀不捨。
“兩岸一家親,看到演出,我們就會深深感受到兩岸在語言、文化等方面是相通的,並自然而然地産生一種親近感。這種民間交流應該持續下去,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親情中華·歡聚臺灣”的粉絲葛永光已是第二次觀看演出。在他看來,演出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視覺的享受,更是兩岸親情的交流。
如今,“親情中華”文藝演出的舞臺已經成為兩岸往來的一個廣闊平臺。劉奇介紹,去年,山西的藝術團體參與了“親情中華”赴臺巡演,深厚的三晉文化很快“圈粉”大批臺灣民眾。今年在高平舉行的海峽兩岸同胞神農炎帝民間拜祖典禮,吸引了1500多名臺灣賓客,兩地企業界也簽訂了多份意向性合作協議。“我們希望以文化搭臺,推動兩岸在經貿等更多領域的往來與合作。”劉奇説。
在巡演各站的觀眾席中,還有不少年輕面孔,甚至垂髫兒童,中華文化的根脈同樣深植于臺灣年輕一代的心中。
再過幾天,在島內從事青年輔導工作的任景昱就將帶著64名臺灣高中學生,赴上海參加“親情中華”夏令營。9日晚,她專程從臺中趕到苗栗觀看演出。“這些優質的文化活動都是增進兩岸民眾尤其是青年之間交流的很好機會。我相信,在親眼所見、親身經歷之後,臺灣年輕一代對於大陸的記憶會更加清晰,感情也會更加深厚。”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