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聖歸來"到"風語咒" 動畫中國風越刮越猛烈
原標題:動畫中國風,越刮越猛烈
場景建築被刻意做舊,頗有“斷井頹垣”“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反派人物是來自神話裏的上古神獸饕餮、羅剎,造型遵循古畫裏以曲線為主的設計;男主角和母親從未説過“我愛你”,親情互動深沉質樸……正在上映中的國産動畫電影《風語咒》,再一次讓觀眾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在龍爭虎鬥的今年暑期檔裏,該片目前累計票房已過億元。
自從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橫空出世,2016年的《大魚海棠》、2017年的《大護法》、2018年的《大世界》,幾部“大”字頭電影都讓觀眾對國産動畫重拾信心。而從《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到《風語咒》,中國風都是影片最突出的亮點之一。無論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還是觀察身邊的社會現實,這股“中國風”,將越刮越烈。
中國風也能講現代故事
1997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參與了央視國産動畫片《西遊記》部分劇集的製作,也就是在那時,他培養起了“大聖情結”,並有了一個大膽設想:製作一系列三維動畫《西遊記》。在他看來,《西遊記》原著中許多價值觀與現代有衝突,因此他要講述一個符合現代人價值觀和欣賞習慣的西遊故事,讓更多人理解孫悟空和唐僧取經的心路歷程。改編經典文本,舊瓶裝新酒,是中國風動畫常見的創意和故事來源。
另一些動畫人,則偏愛完全原創的故事,或構建古裝世界,或觀察當下社會,或講述東方寓言。《風語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古代東方奇幻世界,弘揚的仍是懲惡揚善的俠義精神;《大世界》將畫筆對準當代中國的城鄉結合部,用粗糲寫實的風格展現了一幅人性浮世繪;《大護法》則通過一個帶有荒誕色彩的故事,對盲從權威的行為予以批判。
充滿東方審美的畫面,是中國風動畫另一大直觀特點。《大魚海棠》曾讓觀眾驚艷:片中,以福建土樓為原型設計的建築大氣恢弘,充滿神秘氣息;女主角的紅衣服、綠耳墜配色鮮明,令人過目難忘;靈婆打麻將那場戲則讓人會心一笑……場景設計、畫面配色、人物造型、道具細節等都加入了大量中國元素。
“中國風動畫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動畫學派,電視動畫發達起來後央視出品的《西遊記》《哪吒傳奇》等作品,以及後期網路動畫的中國風格,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動漫集團發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説,未來中國風動畫會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它“既有中國審美,又有國際傳播力”。
《風語咒》導演劉闊認為,現代題材照樣能走中國風,因為文化差異在生活方方面面都能體現,“比如中國人早飯吃油條喝豆漿就是獨特的,再比如我們現在聯繫都發微信。”在他看來,中國風動畫要在作品中展現中國人獨特的生活、文化。
資本對動畫片充滿疑慮
“創作這樣的中國風動畫會遇到哪些困難?”
“你應該問我遇到過什麼順利的事情。我可以告訴你,沒有!全都是困難。”回答這個問題時,劉闊的語氣有些激動。中國風動畫的創作困境,或許也就是中國動畫的困境。
劉闊説,他並不想“賣苦賣慘”。“《風語咒》完成前的最後三個月,我們每天都是早高峰堵車時才從公司回家,睡一會兒後中午又來加班。沒有一天休息,如此往復。所有工作人員都在焦灼絕望中度過。我們也知道片子有不如意的地方,要做出很多取捨,但條件有限只能無奈接受。”
資金、技術、人才上的捉襟見肘,是幾乎每位中國動畫人都會面臨的現狀。從醞釀到完成,沒個三五年都不好意思叫慘。至於找不到投資、好不容易有了投資又被撤資、找親戚朋友借錢拍、邊拍廣告邊攢錢這樣的苦情戲碼,在動畫片創作時則是家常便飯。再加上國內動畫人才儲備嚴重缺乏,好多原畫師都是邊培訓邊上崗。
其實,相較于真人電影,動畫電影的盈利模式更清晰,投資産出比相對高。“一般一年中拍攝了800多部真人電影,只有200部能上映,但動畫電影基本都能上映,如果一部動畫電影成本是500萬元,那麼達到2000萬元票房就能盈利,這在今天的市場不算太難。”宋磊説。
但動畫片較長的投資週期和有限的市場接受度,還是加深了資本對動畫的疑慮。“動畫學術趴”網站合夥人顧浩一説:“動畫片首先製作週期長,再加上需要提前培養IP,比如電影上映前要出漫畫、番劇等,盈利週期被大大拉長,三五年才會産生回報,因此風險較大。”
故事要“超越觀眾思維定式”
除了外部困難,觀眾對中國風動畫故事和思想層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動畫人面前一個急需邁過去的坎兒。
畫面和技術都有了大幅進步,但敘事還有待改善。與多數觀眾的評價類似,影評人韓浩月也認為,近幾年這幾部中國風動畫都缺乏強敘事,“《大魚海棠》裏有很多渲染情緒的畫面,都是技術衝到了敘事前面,故事和特效沒有形成匹配。”他認為,國産動畫這幾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借鑒日本、好萊塢動畫風格上,忽視了打造故事,“有些影片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即便有,也比較老套,像《大魚海棠》就是一部抒情散文。”他建議,國産動畫要加強情節和戲劇衝突設置,找準故事切入點。
宋磊提出,中國風動畫要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國産動畫一樣,做好整體構思,“不論音樂、服裝、人物,都要整體構思,全面集中地展現中國文化。比如《風語咒》中用了嘻哈風格的音樂,與表現主題是否貼合,值得考慮;片中‘風’是一個主要元素,男主角為什麼能駕馭風、風的意義是什麼,這些都沒往深挖,有點兒可惜。”此外,他覺得國産動畫的故事應該加強複雜度和深度,“《風語咒》男主角有個人成長線、親情線、愛情線,這已經很少見了;有的國産動畫故事特別簡單,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局,難以讓觀眾滿足。只有超越觀眾的思維定式、超過觀眾的智商,才能讓他們接受。”
在植入中國元素方面,需要創作者結合作品做足積累,尋找最優方案。“中國風更像是一種形式上的表達,只要情節需要,都可以選用。”《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執行製片人金大勇回憶,他們在片頭一場街頭藝人表演的戲裏,光是為了選擇用京劇、崑曲還是皮影戲,就斟酌了好久。最後因為皮影戲更貼合劇情,畫面好看也熱鬧,選擇了皮影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