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傳統出版如何更好數字化轉型

2018年08月10日 10:58:00來源:光明日報

  高庫存、週轉慢、退貨多、報廢量大,學術類、專業類圖書出書難、再版難、生命週期短……如何通過數字出版解決傳統出版産業存在的這些問題?在日前于北京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業內人士共同探討了出版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熱點話題。

  産值破7000億元,數字出版機遇與挑戰並存

  博覽會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2017—2018中國數字出版産業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數字出版産業整體收入規模突破7000億元,達7071.93億元。其中,網際網路廣告收入2957億元,線上教育收入1010億元,移動出版(移動閱讀、移動音樂、移動遊戲等)收入1796.3億元,網路遊戲收入884.9億元,電子書收入54億元,網際網路期刊收入20.1億元,數字報紙收入8.6億元。

  “2017年度,電子書、網際網路期刊、數字報紙加起來總收入為82.7億元,比重僅佔整個數字出版總收入的1.17%,相較于2016年的1.54%和2015年的1.77%而言呈持續下降趨勢。這説明,傳統出版單位近年來雖然加快實施了數字出版業務,但與其他新興業態相比增長較緩,需要加大數字化轉型的力度,加快推進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分析。

  與傳統出版單位數字業務增速較緩對比明顯的是移動出版、線上教育等新興業態的迅猛發展。2012年至2017年5年間,移動出版保持了30.73%的年均增速。線上教育作為數字教育出版最為活躍的部分,僅2017年,産業收入就比2016年翻了兩番。網路遊戲雖然受到部分家長、教師質疑,但是仍然佔據了12.5%的市場份額。

  數字出版産業産值突破7000億元,這對新聞出版行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意味著挑戰——全國數字出版動態評估執行組課題負責人、華聞傳媒産業創新研究院院長馮玉明發佈的《全國數字出版轉型示範動態評估報告》指出,我國的數字出版轉型升級已推進多年,整體而言數字化轉型已從觀念層進入産業實踐操作層面,在新媒體平臺構建、線上教育、知識服務、城市生活服務、數字閱讀服務等五大方向上,各新聞出版單位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發展中也面臨諸多瓶頸,如體量仍然偏小、産品和業態不夠豐富、資本運營能力有待提升等。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莊榮文指出,數字出版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推進數字中國和網路強國建設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身處新時代,要把握數字出版發展新形勢,從加強前沿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應用研究等方面出發,引導出版企業加快融合發展,創新數字出版産品內容樣式、呈現方式和傳播渠道,推動數字出版發展邁上新臺階。

  實效,是吸引傳統出版業轉型的關鍵

  長期以來,關於數字出版,在出版企業之間流行著這樣的對話:“你們做數字産品了嗎?”“做了一點,你們呢?”“我們也是。”“做了一點”折射的是制約傳統出版企業下決心向數字化方向轉型的“雞肋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投入資金進行數字化建設不一定收得到成效,放棄它又意味著跟網際網路時代脫節。這導致多數出版社進行的數字化轉型,或是出於響應行政管理號召的需要,或僅僅是“嘗鮮”,保持追隨行業發展趨勢不掉隊而已,真正進行徹底的、結構性的融合創新的企業較為鮮見。

  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季仲華認為,要吸引傳統出版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實效”是關鍵。2016年全國出版物總零售額833億冊,而同期總庫存達1143億冊——這是傳統書籍印刷不能適應供給需求和發揮“長尾品種”(單品銷量在500冊以下的書籍)效能的結果。針對這一現象,該集團研發了“出版智慧經營管理系統”,基於專業數據分析,採取“一書一策、一類一策”的柔性印數決策模型,降庫存、降報廢率,提高“長尾品種”在電商平臺的供貨率,僅2017年就為人民郵電出版社增加了1000萬元左右的效益。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黨委書記尚春明介紹説,該社在融合出版方面做了三個“試水”項目:一是通過書網互動,為每年報考註冊建造師的230萬人群體提供線上知識服務。這一服務在2018年上半年實現爆髮式增長,獲得2000萬元的營收,累積用戶150萬人次。二是將工程建設標準規範資源庫升級為中國工程建設標準知識服務網,實現優質內容向線上知識服務的轉化。三是以住房城鄉建設智庫為代表,打造“知識+”立體化服務。

  “作為傳統出版企業,如何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融合傳播趨勢,是自身生存發展需要,更是履行文化職責的需求。”尚春明説,“希望我們的探索,能夠為傳統出版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一些思路。”(韓寒)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