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日專家學者聚焦“絲路”文化 探尋莫高窟壁畫形象源頭

2018年08月08日 17:0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甘肅敦煌8月4日電 (閆姣 馮志軍)“平山鬱夫的‘絲路’文物收藏品有助於大眾認識敦煌莫高窟壁畫中‘乘馬車’日神圖像來源的多元性。”敦煌研究院敦煌學資訊中心主任張元林稱,除此以外,還有助於壁畫中“執風巾”風神形象“尋根”古希臘,更有助於探索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摩醯首羅天是否有更古老的形象源頭這三個方面。

  “敦煌研究院與東京藝術大學學術報告會”2日在甘肅敦煌舉行。當日,中日專家學者聚焦“絲路”文化,分別作了《佛之道·從巴米揚到敦煌》《平山鬱夫先生收藏品對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意義——以個人的研究經歷為例》《敦煌壁畫與巴米揚壁畫的修復比較》《敦煌石窟中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圖像》等演講。

  其中,有學者通過從巴米揚到敦煌壁畫及雕塑圖像的比較,特別是有關中亞、西亞等地區的,含有印度、中國文化的彌勒佛和涅槃圖像作出自己的報告,還有些學者聚焦莫高窟壁畫中的太陽神、光神、風神等圖像,追根溯源敦煌壁畫與古希臘及印度的關聯,帶領現場聽眾深入了解“絲路”文化,“尋根”莫高窟壁畫。

  在張元林看來,敦煌壁畫和藏經洞絹畫中均有乘馬“日神”和乘天鵝“月神”圖像的組合,最早的印度教乘馬太陽神是雕刻于西元前1世紀的蘇利耶形象,而更多、更早的乘駟馬車的太陽神形象則見於希臘的彩陶罐。敦煌壁畫中形象或源於希臘?這樣的疑問,驅使他進一步探索。

  曾前往日本交流學習的張元林對其收藏文物背後的文化有很深了解。“平山鬱夫的收藏品中,有兩件與乘駟車的太陽神相關。”張元林介紹説,一件是西元前2世紀中葉的希臘王國的錢幣,令人驚奇的是,錢幣背面就是乘坐駟馬車的太陽神。另一件西元2—3世紀的文物上也雕刻有乘著駟馬車的太陽神。他由此推斷,敦煌壁畫形象的“源頭”不一定是印度。

  活動現場,常年從事壁畫保護和修復工作的東京藝術大學客員教授青木繁夫分析了位於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且都含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石窟的敦煌和巴米揚的異同點,還在壁畫保護方面給予了相關建議。

  “敦煌和巴米揚在氣候、降雨量、蒸發量及濕度等方面相差無幾。”青木繁夫稱,敦煌的地震災害少、風沙大、洪水較多,這就導致莫高窟滲水厲害,窟內壁畫曾出現發黴等情況,“不過慶倖的是,敦煌及時利用修復材料修復,並採取‘防沙網’‘防護墻’等措施。”在參觀了敦煌莫高窟實驗室後,他認為敦煌需要在保護修復壁畫方面制定固定標準。

  活動上,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客員教授前田耕作和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小剛分別就《佛之道·從巴米揚到敦煌》《敦煌石窟中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圖像》作了發言。

  平山鬱夫是日本著名畫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他通過佛教藝術題材繪畫傳遞大善大愛,為包括莫高窟在內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産的保護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敦煌石窟寫生作品及收藏的部分文物日前在敦煌莫高窟展出,旨在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文化風貌和內涵。(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