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藝術家探索藝術振興鄉村方式 創造一批知名案例

2018年07月12日 09:18:00來源:海外網

  從清末開始,存續了五千年農耕傳統的鄉村逐漸走向衰落。

  之後,自五四啟蒙,三十年代晏陽初、梁漱溟等發起鄉建運動,到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再到今天的鄉村振興,一代一代有識之士,前赴後繼深入廣袤的農村,力圖開啟民智、改變落後面貌,人們稱之為“鄉建”。

  “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鄉建最好的時代。”新一代鄉建人代表曾鳴説。曾鳴是藝術鄉建的發起人、農道藝宿區製作人,他和農道聯眾是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鄉建團隊,全國各地都有他們活躍的身影,創造了一批如郝堂、三瓜公社、阜平、櫻桃溝、小堤、戴河村、排扎等知名案例。

  農道聯眾的開創者孫君是中國鄉建的領軍人物,主持實施過近百個鄉建項目,其中,郝堂村最為成功,也是新時期鄉建的開局之作,連續多年美麗鄉村評比綜合指數都排在首位。孫君認為,應該“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重點在於“讓小鳥回來、讓年輕人回來、讓民俗回來”,恢復鄉村的活力和生機。孫君到郝堂做的第一件事是資源分類,第二件是規劃村莊産業。郝堂盛産信陽毛尖,“郝堂茶人家”就是孫君為郝堂做的産業定位,這讓村民有了安居樂業的基礎。如今的郝堂不僅風景如詩如畫,新建房、舊房改造、污水處理、內置金融、養老、鄉村旅遊、民俗文化,都可以從中找到經驗。

  “阜平項目的涉及面和體量是最大的,中國城鄉統籌委、綠十字和農道二十多支隊伍長期駐紮在那裏,全程陪伴式鄉建,規模史無前例,耗時也較長。從建成情況來看,目前鄉建的集大成之作應該是三瓜公社,硬體、軟體和運營都是全國的標桿”,曾鳴介紹説。這個位於安徽巢湖的普通村落,用最質樸的理念去做,沒有大拆大建,一樣讓鄉村更美好;沒有舍本逐末去迎合招商,年輕人百分之百回來就是最大的産業;沒有為旅遊而旅遊,反而成了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去年旅遊人數超六百萬,今年有望破千萬。

  孫君和曾鳴都是藝術家出身,當問及原因時,曾鳴説:“藝術起源於鄉村,藝字的甲骨文就是一個人在種地,藝術與鄉村、與土地有著天然的聯繫,東西方都是如此。三百六十行唯有藝術家能在鄉村待得下來,藝術家和農民的生産生活方式高度一致。做項目有兩種:一種是幹活、一種是作品,前者是設計工人、後者是藝術家,前者批量複製、後者每個都是唯一。為何九成以上的旅遊景區虧損?而周莊、鳳凰、郝堂、烏鎮、三瓜這些非常好,因為都是藝術家做出來的。在我們眼裏,每個項目都是獨特的,鄉建是一種文化,沒有不好的鄉村、只有不夠好的鄉建人。”

  中國鄉村近年空心化問題日益嚴峻,農村人能進城買房、城市人下鄉只能租房,人才無法雙向流動,這也是鄉村凋敝的原因之一。

  “很多城裏人都有幫助農村的理想與情懷,包括一些富人,但要講方法。農民不要扶貧,他們更需要自力更生,需要尊嚴。用救濟的方式幫扶,有時候是一種善意的傷害,”曾鳴説。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單一的扶貧和穿衣戴帽式的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問題,農道團隊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了一套從硬體、軟體到運營的系統振興方法。硬體是通過規劃設計,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村莊的美感,留住鄉愁;軟體重在扶智,培養農民的新技能;運營則是示範性的,讓村民開眼界,在家門口創業和就業。再結合新村民計劃,讓年輕人快速返鄉、防止鄉村返貧。

  提到“新村民計劃”,曾鳴道出了個中原由,“我和孫老師,還有藝術家團隊,這些年從宋莊、戴河村、蔚縣,到阜平、食草堂、開封,一直在探索藝術、文化振興鄉村的方式,有成功、有失敗,更多是有了經驗。這幾年各地都在模倣畫家村、藝術村模式,但成功者極少,幾乎所有叫藝術小鎮的都沒有藝術家、叫文創園的沒有創意人。因為國情,以及特殊的土地制度,很難讓我們的藝術家在鄉村紮下根來。但是鄉村又急需要這樣的人才,補充新血液,於是孫老師提出了‘新村民計劃’,農道藝宿區就是這個計劃的重要部分”,曾鳴説。

  文化部在十三五文化扶貧方案中提到,支援建設一批具有富民效應和示範效應的文創産業區,曾鳴現在與多個地方政府合作設立藝宿區,一方面給地方輸送優質人才,另一方面也為扶貧、就業創造條件。

  秦皇島的戴河村是較早吃螃蟹的,成功引入了一批藝術家,並成為藝術院校的熱門實習基地,戴河村被譽為中國第一個鄉村文創園。目前,曾鳴正與保定市阜平縣合作,作為“精準扶貧”的一部分,在四個村落中實施他的藝宿區項目。阜平是著名的晉察冀革命根據地,曾經為抗戰和新中國的建立做過許多貢獻。阜平毗鄰雄安新區,距北京2-3小時車程,2020年前將開通高鐵與機場,區域優勢非常明顯。在這裡,曾鳴已落地“太行花海”等多個項目。當地政府非常支援藝宿區的建設,並制定一系列土地、財稅、基金方面的扶持政策,譬如:允許藝術家以平價購買到大産權土地,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可以自己設計和建造工作室美術館;對建築設計、展覽活動、藝術創作優異者給予較大的補貼,讓大家能踏踏實實安家、安安心心發展。

  孫君説“方向如果不對,再怎麼努力都沒用”。而現在他們踏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著新村民計劃。除了引入藝術家這樣的外來人才,農道也非常注重本地人才的培育。因為藝術家的到來,激活了鄉村原有的手工業,曾鳴順勢對具有一定手藝技能的農民進行培訓,原來的鐵匠學鐵藝、木匠學木藝、泥瓦匠學陶藝……老匠人的手藝得到創新發展,農閒時從事副業也增加了收入,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得以相應解決,封閉的環境得到逐漸開放。

  不忘初心,其實就是不忘億萬小農,不以農民為最終受益者的鄉村振興都是違背初心。曾鳴和農道團隊,用藝術家特有的方式,讓鄉村美起來之餘,用藝術區配合鄉村振興,成為持之以恒的事業,農文旅融合發展,讓藝術家可以安家落戶搞創作,讓農民過上體面滋潤的生活,這也成其樸素的心聲。(李靜)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