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物院“變身”端午民俗大廟會 南京市民高雅之堂“賽包粽”

2018年06月20日 08:3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京6月18日電 (楊顏慈)包粽子、佩香包、編網兜……又是一年端午至,濃濃的節日氣氛走出市井街巷,與高雅之堂碰擦出奇妙的火花。18日,三十余種端午習俗集中亮相南京博物院。兒時的佳節記憶承載著中華文化內涵,正以全新的體驗形式回歸市民身邊。

  清早起,大量市民有序涌入南京博物院的大門,民間舞蹈《打連廂》《跑旱船》正在廣場巡迴上演,一場記憶中佳節的“穿越”之旅,自此拉開序幕。

  昔日南京城裏喧鬧的節日氛圍,如今“濃縮”進南博的廣場、展廳、長廊,吸引無數市民前來感受這場中華文化的回溫。

  在非遺館內,徐州香包、南京皮影、南通面塑等多名非遺傳承人進行著百年傳統手工藝的展示與教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徐州香包的傳承人井秋紅一針一線縫製著青蛙外形的五毒香包,悉心地向觀眾講解香包的做法、起源。她説,“在過去,每逢端午意味著炎夏來臨,蚊蟲開始活躍。從這一天起,孩子們開始佩戴用中草藥製成的,繡有蜈蚣、蝎子等圖案的五毒香包,既是驅蚊保健,也取‘以毒攻毒’之意。”

  響亮的竹板聲、幽香的艾草……在年過古稀的國家級非遺“常州小熱昏”和江蘇省級非遺“常州梨膏糖製作技藝”的雙料傳承人葉莉莉身邊,圍滿了稚氣未脫的小“粉絲”。

  她説,過去很多民間藝人在售賣手工製作的梨膏糖之時,常用“小熱昏”這種街頭説唱藝術來推銷吸引顧客,這門“雙料合璧”的手藝逐漸傳承至今。每逢端午,葉莉莉都會在梨膏糖里加入應季的中草藥——艾葉,讓甜絲絲的梨膏糖多一份節日的味道。

  博物館內的最熱鬧之處還屬藝術館長廊。在這裡,親手包粽子、鴨蛋網編織、五毒香包製作等親子體驗互動吸引了無數市民前來,在感受佳節氣氛之餘,研習傳承著傳統文化。

  “儘管市面上各式口味、精美包裝的粽子推陳出新,最難忘的還是小時候奶奶親手包的糯米粽。”南京市民陳靜宇帶著五歲的孩子,在現場老師的教學下,製作著紅豆小腳粽。她認為,要讓孩子親自去體驗傳統文化,才能讓中華民俗更好地傳承。

  南京市博物院院長龔良表示,通過本次“傳統節日進博物館——端午”活動,最重要的目的是傳承。回歸傳統節日,也正是復興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傳統節日最美的是團聚,節慶珍存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記憶,凝結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載體,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呈現。希望通過這一活動,讓傳統節日得到認同感和歸屬感,掀起傳統文化振興和文化自覺的熱潮。”龔良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